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8-19页 |
1.6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第20-29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0-21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1-23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2.4 岩浆活动 | 第24页 |
2.5 变质作用 | 第24-25页 |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27页 |
2.6.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5-26页 |
2.6.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27页 |
2.7 区域矿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第29-42页 |
3.1 地层 | 第29-38页 |
3.2 构造 | 第38-39页 |
3.3 岩浆岩 | 第39页 |
3.4 变质作用 | 第39页 |
3.5 矿化(体)特征 | 第39-42页 |
3.5.1 矿体形态、产状和分布特征 | 第39页 |
3.5.2 矿石类型和矿物组成特征 | 第39-40页 |
3.5.3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0页 |
3.5.4 围岩蚀变 | 第40页 |
3.5.5 矿石的化学成分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典型矿化-构造耦合关系 | 第42-52页 |
4.1 构造期次划分 | 第42-45页 |
4.2 D_1期劈理S_1控制--V_6号铜矿化体(春邑坪Cu矿) | 第45-47页 |
4.3 D_2期递进变形S_2控制—春邑坪Au矿 | 第47-48页 |
4.4 D_3期张裂隙S_3控制—八里桥Fe(Au)-Pb矿 | 第48-50页 |
4.5 D_4期张裂隙S_4控制—岩洞Pb-Zn矿 | 第50-51页 |
4.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52-66页 |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52-61页 |
5.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52-53页 |
5.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53-55页 |
5.1.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55页 |
5.1.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55-59页 |
5.1.5 成矿流体特征 | 第59-61页 |
5.2 H-O同位素特征 | 第61-63页 |
5.2.1 H-O同位素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61页 |
5.2.2 H-O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66-72页 |
6.1 造山带型矿床流体演化特点 | 第66-69页 |
6.2 弥沙地区脉状矿床流体特征 | 第69-70页 |
6.3 成矿作用过程及时限 | 第70-7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主要结论 | 第72页 |
存在问题和建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6页 |
附录B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