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6-18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模式选择的依据 | 第20-28页 |
2.1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原理 | 第20-23页 |
2.1.1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原理 | 第21-23页 |
2.2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2.2.1 风险控制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成本管理理论 | 第24页 |
2.2.3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2.3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的事实依据 | 第25-28页 |
2.3.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25-26页 |
2.3.2 日本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26-27页 |
2.3.3 我国台湾地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现状考察 | 第28-34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实践进程 | 第28-30页 |
3.1.1 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试点情况 | 第28-29页 |
3.1.2 2012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试点情况 | 第29-30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30-34页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主要参与者 | 第30-32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运行程序 | 第32-34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优势分析 | 第34-38页 |
4.1 隔离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 第34页 |
4.2 实现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 第34-35页 |
4.2.1 信托模式下资产管理的多样性 | 第35页 |
4.2.2 信托模式下资产管理的规范性 | 第35页 |
4.3 具备应用的法律基础 | 第35-38页 |
4.3.1 信托行业整顿时期的法律法规 | 第36页 |
4.3.2 信托行业规范发展时期的法律法规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适用性的实证分析 | 第38-46页 |
5.1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38页 |
5.2 变量的选择与模型设定 | 第38-41页 |
5.2.1 变量的选择 | 第38-40页 |
5.2.2 模型设定 | 第40-41页 |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1-46页 |
5.3.1 实证结果 | 第41-44页 |
5.3.2 实证分析 | 第44-46页 |
第6章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健康发展的建议 | 第46-52页 |
6.1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证券化信托模式健康发展的宏观建议 | 第46-49页 |
6.1.1 完善信托模式法律法规 | 第46-48页 |
6.1.2 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 | 第48-49页 |
6.1.3 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监管 | 第49页 |
6.2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发展的微观建议 | 第49-52页 |
6.2.1 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 | 第49-50页 |
6.2.2 管理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