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海洋学论文

基于流量函数的海水交换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路线第15-17页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水体交换能力的常用计算方法第17-29页
    2.1 水交换的描述方法第17-20页
        2.1.1 时间尺度第17-19页
        2.1.2 纳潮量第19-20页
    2.2 水交换研究中的常用模型第20-28页
        2.2.1 箱式模型第21-23页
        2.2.2 粒子示踪模型第23-25页
        2.2.3 随机游动模型第25页
        2.2.4 对流扩散模型第25-26页
        2.2.5 三维潮流场及物质输运模型第26-27页
        2.2.6 关联矩阵模型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水体交换能力的计算第29-63页
    3.1 水体交换能力相关指标的定义第29页
    3.2 流量函数的引入第29-33页
        3.2.1 流函数第29-31页
        3.2.2 流量函数第31-33页
    3.3 水动力模型介绍第33-38页
        3.3.1 控制方程第34-35页
        3.3.2 水动力模型的定解条件第35-36页
        3.3.3 水动力模型的数值解法第36-38页
    3.4 双开口水动力模型的构建第38-48页
        3.4.1 模型范围的确定第39页
        3.4.2 模型条件及参数设置第39-41页
        3.4.3 流场分析第41-48页
    3.5 单开口水动力模型的构建第48-53页
        3.5.1 模型范围及网格划分第48-49页
        3.5.2 流场分析第49-53页
    3.6 Qx和Qy的计算第53-55页
        3.6.1 双开口模型流量计算第53-54页
        3.6.2 单开口模型流量计算第54-55页
    3.7 流线分布图的绘制第55-60页
        3.7.1 函数程序"flowfun"和"cumsimp"第55-56页
        3.7.2 双开口模型流线分布图第56-59页
        3.7.3 单开口模型流线分布图第59-60页
    3.8 水体交换能力的计算第60-61页
        3.8.1 双开口模型水体交换能力的计算第60-61页
        3.8.2 单开口模型水体交换能力的计算第61页
    3.9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水体自净能力的计算第63-71页
    4.1 水体自净能力相关指标的定义第63-64页
    4.2 对流扩散模型的建立第64-69页
        4.2.1 控制方程第64页
        4.2.2 模型初始条件及参数设置第64-65页
        4.2.3 浓度场分析第65-69页
    4.3 水体自净能力的计算第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5.1 结论第71页
    5.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介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次氯酸根溶液的制备及氧化特性研究
下一篇:苯醌类化合物的降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