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及其英汉对照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 分子标记 | 第14-17页 |
1.1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14-16页 |
1.2 基于凝胶电泳检测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6页 |
1.3 基于测序或芯片高通量检测的分子标记 | 第16-17页 |
2 数量性状位点解析的方法 | 第17-23页 |
2.1 数量性状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连锁定位 | 第18-20页 |
2.3 关联分析 | 第20-23页 |
3 植物油脂代谢途径 | 第23-27页 |
4 植物油脂性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5 大豆籽粒油脂及组份含量QTL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6 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1.1 材料 | 第34-35页 |
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5页 |
1.3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脂含量及组份 | 第35-37页 |
1.4 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大豆油脂含量及组份 | 第37页 |
1.5 表型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1.6 全基因组SNP标记 | 第38页 |
1.7 连锁不平衡的测定 | 第38页 |
1.8 群体结构的分析 | 第38页 |
1.9 关联分析方法 | 第38页 |
1.10 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38-39页 |
1.11 基于大豆油脂代谢候选基因的dCAPs标记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80页 |
1 中国栽培大豆群体籽粒油脂及组份含量的表型变异、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 第40-45页 |
1.1 中国栽培大豆群体籽粒油脂及组份含量的表型变异特点 | 第40-41页 |
1.2 中国栽培大豆群体籽粒油脂及组份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1.3 中国栽培大豆群体不同生态区的籽粒油脂及组份含量比较 | 第42-43页 |
1.4 中国栽培大豆品种籽粒中油脂含量及五种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2 中国栽培大豆品种的群体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3 中国栽培大豆的连锁不平衡(LD)分析 | 第46-47页 |
4 中国栽培大豆品种籽粒油脂及组份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47-78页 |
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油脂含量QTL及候选基因 | 第47-50页 |
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油酸含量QTL及候选基因 | 第50-53页 |
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亚麻酸含量QTL及候选基因 | 第53-56页 |
4.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亚油酸QTL及候选基因 | 第56-58页 |
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硬脂酸含量QTL及候选基因 | 第58-60页 |
4.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棕榈酸含量QTL及候选基因 | 第60-63页 |
4.7 多位点模型检测油脂、油酸、亚油酸相关优异等位变异 | 第63-72页 |
4.8 候选基因GmDGK7和GmTPR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其与油脂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72-75页 |
4.9 本研究与前人结果的一致性 | 第75-78页 |
5 建立近红外模型预测大豆籽粒油脂含量及组份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总结和创新点 | 第80-86页 |
1 全文讨论 | 第80-82页 |
1.1 我国栽培大豆籽粒油脂含量与组份的分布特点 | 第80-81页 |
1.2 我国栽培大豆的群体结构和LD衰减距离 | 第81页 |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假阳性的控制 | 第81页 |
1.4 两种模型及两年重复的一致性 | 第81-82页 |
2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3 创新点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附录 SOYBASE数据库收录的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QTL和基因 | 第96-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