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1.4.1 舆情危机 | 第18-20页 |
1.4.2 舆情危机事件 | 第20页 |
1.4.3 舆情危机事件属性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于内容分析的中国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分布 | 第21-39页 |
2.1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分类 | 第21-24页 |
2.2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的内容分析方法 | 第24-31页 |
2.2.1 样本选取 | 第24页 |
2.2.2 指标选取 | 第24-27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7-31页 |
2.3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分布 | 第31-39页 |
2.3.1 内容属性分布 | 第31-34页 |
2.3.2 主体责任属性分布 | 第34-37页 |
2.3.3 事件结构属性分布 | 第37-39页 |
第3章 中国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特征的聚类分析 | 第39-46页 |
3.1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聚类方法与结果 | 第39-40页 |
3.1.1 样本选择 | 第39页 |
3.1.2 数据处理与结果 | 第39-40页 |
3.2 高危属性聚类成因及特征 | 第40-42页 |
3.2.1 高危属性聚类成因 | 第40-42页 |
3.2.2 高危属性聚类特点 | 第42页 |
3.3 中危属性聚类成因及特征 | 第42-44页 |
3.3.1 中危属性聚类成因 | 第42-44页 |
3.3.2 中危属性聚类特点 | 第44页 |
3.4 低危属性聚类成因及特征 | 第44-46页 |
3.4.1 低危属性聚类成因 | 第44-45页 |
3.4.2 低危属性聚类特点 | 第45-46页 |
第4章 舆情危机事件属性对舆情演进的影响 | 第46-56页 |
4.1 网络舆情危机演进路径 | 第46-48页 |
4.2 网络舆情演进路径事件分布的概率统计 | 第48-50页 |
4.2.1 样本及指标选取 | 第48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4.3 基于概率统计结果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 第50-56页 |
4.3.1 产生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2 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52-56页 |
第5章 基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的预警机制建立及应对措施 | 第56-63页 |
5.1 基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属性的预警机制层级设置 | 第56-59页 |
5.1.1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层级及其内涵 | 第56-57页 |
5.1.2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层级设置流程 | 第57-59页 |
5.2 基于预警层级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措施 | 第59-63页 |
5.2.1 一级预警应对措施 | 第59-60页 |
5.2.2 二级预警应对措施 | 第60-61页 |
5.2.3 三级预警应对措施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