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与特征 | 第20-21页 |
2.1.2 企业信用评级的概念 | 第21页 |
2.1.3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博弈论 | 第22页 |
2.2.2 信息不对称论 | 第22-23页 |
2.2.3 交易费用论 | 第23-24页 |
3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及缺陷 | 第24-29页 |
3.1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 | 第24-25页 |
3.1.1 信用评级方法和模型的现状 | 第24页 |
3.1.2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现状 | 第24-25页 |
3.1.3 信用等级和标准的现状 | 第25页 |
3.2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缺陷 | 第25-27页 |
3.2.1 信用评级方法不够完善 | 第25-26页 |
3.2.2 信用评级指标设置的局限性 | 第26页 |
3.2.3 缺少对评级企业的跟踪复评和返回式检验 | 第26页 |
3.2.4 评级体系不完整 | 第26-27页 |
3.2.5 信用评级系数设置的局限性 | 第27页 |
3.3 现行评级体系的缺陷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4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7页 |
4.1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第29页 |
4.2 评级方法及评级指标选择依据 | 第29-30页 |
4.2.1 评级方法 | 第29-30页 |
4.2.2 评级指标选择依据 | 第30页 |
4.3 指标选取 | 第30-32页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32-36页 |
4.4.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32-33页 |
4.4.2 信用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3-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实证分析 | 第37-48页 |
5.1 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7页 |
5.2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5.3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案例分析 | 第39-46页 |
5.3.1 公司简介 | 第39-40页 |
5.3.2 现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下的评级结果 | 第40-42页 |
5.3.3 新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下的评级结果 | 第42-45页 |
5.3.4 结论与分析 | 第45-46页 |
5.4 对评级结果的跟踪复评和返回式检验 | 第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6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实施保障 | 第48-51页 |
6.1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实施的内部保障 | 第48-49页 |
6.1.1 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 第48页 |
6.1.2 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评级部门和标准化的评级流程 | 第48-49页 |
6.1.3 注重引进与培养专业评级人员 | 第49页 |
6.2 黑龙江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实施的外部保障 | 第49-50页 |
6.2.1 健全与信用评级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9-50页 |
6.2.2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共享数据库 | 第50页 |
6.2.3 加强对信用评级的监督管理 | 第5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7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