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2-14页 |
1.1.1 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2 对植物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 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14页 |
1.2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 第14-18页 |
1.2.1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 第14-15页 |
1.2.2 对宿主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3 对宿主植物分子调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钾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 第18-22页 |
1.3.1 钾的概述 | 第18页 |
1.3.2 对植物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3 对植物抗旱分子特性的影响 | 第19-22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AMF和施钾对宁夏枸杞响应干旱胁迫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4-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供试植物 | 第24页 |
2.1.2 试验菌种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质 | 第24-2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5-29页 |
2.3.1 宁夏枸杞生物量和菌根侵染率测定的方法 | 第25页 |
2.3.2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的方法 | 第25-26页 |
2.3.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的方法 | 第26-29页 |
2.3.4 植物组织中钾元素含量测定的方法 | 第29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5.1 干旱胁迫时AMF和施钾对宁夏枸杞侵染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2.5.2 干旱胁迫时AMF和施钾对宁夏枸杞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3 干旱胁迫时AMF和施钾对宁夏枸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2.5.4 干旱胁迫时AMF和施钾对宁夏枸杞根茎叶钾元素含量分布的影响 | 第32-33页 |
2.6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宁夏枸杞钾通道基因LbKT1和LbSKOR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35-52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5-37页 |
3.1.1 供试植物 | 第35页 |
3.1.2 试验菌种 | 第35页 |
3.1.3 培养基质 | 第35页 |
3.1.4 主要的试验仪器 | 第35-36页 |
3.1.5 主要试验试剂与药品 | 第36-37页 |
3.1.6 试验所用质粒和菌株 | 第37页 |
3.1.7 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37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7-44页 |
3.3.1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3.3.2 总RNA的提取 | 第38页 |
3.3.3 总RNA质量检测 | 第38-39页 |
3.3.4 反转录 | 第39页 |
3.3.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9-40页 |
3.3.6 LbKT1和LbSKOR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的获得 | 第40-42页 |
3.3.7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页 |
3.3.8 LbKT1和LbSKOR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2-43页 |
3.3.9 LbKT1和LbSKOR基因的qRT-PCR表达特性分析 | 第43-44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3.5.1 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44页 |
3.5.2 LbKT1和LbSKOR基因的获得及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3.5.3 LbKT1和LbSKOR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及结构域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8页 |
3.5.4 LbKT1和LbSKOR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3.5.5 LbKT1和LbSKOR基因的qRT-PCR表达特性分析 | 第49-50页 |
3.6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宁夏枸杞钾通道基因LbTPK1和LbTPK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52-62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4.1.1 供试植物 | 第52页 |
4.1.2 试验菌种 | 第52-53页 |
4.1.3 培养基质 | 第53页 |
4.1.4 主要的试验仪器 | 第53页 |
4.1.5 主要试验试剂与药品 | 第53页 |
4.1.6 试验所用质粒和菌株 | 第53页 |
4.1.7 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53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4.3.1 样品采集 | 第53页 |
4.3.2 总RNA的提取 | 第53页 |
4.3.3 总RNA质量检测 | 第53页 |
4.3.4 反转录 | 第53页 |
4.3.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3-54页 |
4.3.6 LbTPK1和LbTPK3基因ORF序列的获得 | 第54页 |
4.3.7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页 |
4.3.8 LbTPK1和LbTPK3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54-55页 |
4.3.9 LbTPK1和LbTPK3基因qRT-PCR表达特性分析 | 第55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4.5.1 LbTPK1和LbTPK3基因的获得及序列分析 | 第55-56页 |
4.5.2 LbTPK1和LbTPK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及结构域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6-58页 |
4.5.3 LbTPK1和LbTPK3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58-59页 |
4.5.4 LbTPK1和LbTPK3基因qRT-PCR表达特性分析 | 第59-60页 |
4.6 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5.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