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1.1.1 鄱阳湖湿地的现状 | 第8-10页 |
1.1.2 鄱阳湖的水文状况 | 第10页 |
1.1.3 鄱阳湖典型沉水植物及其生长影响因子 | 第10-11页 |
1.1.4 沉水植被对湖泊生态的修复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鄱阳湖湿地水文状况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光照强度对沉水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案和指标测定方法 | 第19-30页 |
2.1 人工模拟光照强度对苦草生长试验的方案 | 第19-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2 鄱阳湖变化水文过程下苦草生长试验的方案 | 第20-22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2 水文数据来源 | 第20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20-22页 |
2.3 苦草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4 苦草生理生化标志物的测定方法 | 第22-28页 |
2.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2.4.2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4.3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4.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4.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5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的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2.6 数据处理与图形绘制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苦草标志物对人工模拟光照强度的响应分析 | 第30-44页 |
3.1 苦草形态标志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分析 | 第30-32页 |
3.2 苦草光合作用标志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分析 | 第32-35页 |
3.3 苦草抗氧化系统分子标志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分析 | 第35-39页 |
3.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响应 | 第35-37页 |
3.3.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响应 | 第37-39页 |
3.4 苦草幼苗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3.5 讨论 | 第42-44页 |
3.5.1 光照强度对苦草幼苗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42页 |
3.5.2 光照强度对苦草幼苗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3 光照强度对苦草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沉水植物苦草对鄱阳湖水文变化过程的响应 | 第44-54页 |
4.1 水下光照强度及苦草生长形态的响应 | 第44-46页 |
4.2 光合色素的响应 | 第46-47页 |
4.3 抗氧化酶的响应 | 第47-49页 |
4.4 综合指数分析 | 第49-50页 |
4.5 讨论 | 第50-54页 |
4.5.1 典型水文过程对苦草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2 典型水文过程对苦草光合色素指标的影响 | 第52页 |
4.5.3 典型水文过程对苦草抗氧化酶指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4 典型水文过程对苦草生物标志物综合指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