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现代化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8-9页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晏阳初现代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6-22页 |
| 2.1 晏阳初的个人经历 | 第16-17页 |
| 2.2 中国现代化与国民素质低下的矛盾 | 第17-19页 |
| 2.2.1 中国启动现代化的紧迫性 | 第17-18页 |
| 2.2.2 中国启动现代化的严重阻碍 | 第18-19页 |
| 2.3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启迪 | 第19-21页 |
| 2.3.1 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救国思想的浸润 | 第19-20页 |
| 2.3.2 中西巨大差距与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冲击 | 第20-2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晏阳初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 第22-30页 |
| 3.1 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 | 第22-28页 |
| 3.1.1 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 | 第22-24页 |
| 3.1.2 改革县政—推动政治现代化 | 第24-26页 |
| 3.1.3 推行平民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 | 第26-28页 |
| 3.2 晏阳初现代化思想在国外的延伸 | 第28-2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晏阳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 | 第30-39页 |
| 4.1 农村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实践 | 第30-33页 |
| 4.2 农村政治层面的现代化实践 | 第33-35页 |
| 4.3 农村民众的现代化实践 | 第35-3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晏阳初现代化思想的评价 | 第39-50页 |
| 5.1 特点 | 第39-42页 |
| 5.1.1 身体力行的实践性 | 第39-40页 |
| 5.1.2 均衡发展的系统性 | 第40-41页 |
| 5.1.3 注重方法的科学性 | 第41-42页 |
| 5.2 意义 | 第42-47页 |
| 5.2.1 晏阳初现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42-44页 |
| 5.2.2 晏阳初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4-47页 |
| 5.3 局限性 | 第47-4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