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郑州粉土内抗滑桩桩间土拱及合理桩间距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土拱效应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土拱现象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室内模型实验第18-32页
    2.1 室内模型实验分组第18-19页
    2.2 实验准备第19-22页
    2.3 实验步骤第22-23页
    2.4 实验现象对比第23-26页
        2.4.1 桩间距为2倍桩宽时实验现象对比第23-24页
        2.4.2 桩间距为3倍桩宽时实验现象对比第24-25页
        2.4.3 桩间距为4倍桩宽时实验现象对比第25页
        2.4.4 桩间距为5倍桩宽时实验现象对比第25-26页
    2.5 实验数据及结论第26-30页
        2.5.1 桩顶位移对比分析第26-29页
        2.5.2 桩身应力对比分析第29页
        2.5.3 桩身弯矩对比分析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土拱效应颗粒流分析第32-44页
    3.1 离散元基本理论第32-34页
        3.1.1 颗粒流方法简介第32-33页
        3.1.2 颗粒流本构模型介绍第33-34页
    3.2 颗粒流模型的建立第34-36页
        3.2.1 PFC~(2D)模型建立第34-35页
        3.2.2 颗粒流细观参数标定第35-36页
    3.3 模拟方案第36页
    3.4 数值模拟与分析第36-41页
        3.4.1 合理桩间距范围第36-39页
        3.4.2 合理桩间距确定第39-40页
        3.4.3 桩间土体位移分析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四章 粉土内合理桩间距理论研究第44-58页
    4.1 粉土内拱轴线方程研究第44-46页
        4.1.1 拱轴线方程确定第44页
        4.1.2 桩间土拱拱轴线确定第44-46页
    4.2 粉土内土拱跨高比研究第46页
    4.3 摩擦型土拱桩间距研究第46-51页
        4.3.1 摩擦型土拱桩间距的研究第46-49页
        4.3.2 针对摩擦型土拱的修正第49-51页
    4.4 直接型土拱桩间距第51-53页
        4.4.1 直接型土拱桩间距研究第51-53页
        4.4.2 本文对直接型桩间距表达式的修正第53页
    4.5 滑坡推力分布形式第53-55页
    4.6 粉土内桩间土拱受力模型选择第55页
    4.7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五章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第58-66页
    5.1 河南省体育场网球馆边坡支护工程概述第58-61页
        5.1.1 位置与交通第58页
        5.1.2 地形地貌第58页
        5.1.3 场地地震地质条件第58页
        5.1.4 勘查区地层岩性第58-59页
        5.1.5 场地各层土的分布、性质、结构第59-61页
        5.1.6 各土层抗剪指标第61页
    5.2 边坡支护工程平面及剖面简介第61-63页
        5.2.1 工程相关设计参数第61页
        5.2.2 边坡剖面第61-62页
        5.2.3 抗滑桩平面分布及设计参数第62-63页
    5.3 桩间距对比分析第63-66页
        5.3.1 工程参数第63-64页
        5.3.2 桩间距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64-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页
    6.2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管桁架组合梁负弯矩区剪力滞效应研究
下一篇:粉土地区深基坑桩锚支护与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