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7页 |
1.1 双光子吸收理论简介 | 第10-11页 |
1.2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测量 | 第11-12页 |
1.3 双光子吸收截面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12-15页 |
1.3.1 分子共轭π体系的长度 | 第12-13页 |
1.3.2 分子的共平面性 | 第13-14页 |
1.3.3 分子内的电荷转移 | 第14-15页 |
1.4 双光子荧光探针简介 | 第15-17页 |
1.5 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响应机制 | 第17-20页 |
1.5.1 光诱导电子转移 | 第17-18页 |
1.5.2 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18-19页 |
1.5.3 共振能量转移 | 第19-20页 |
1.6 双光子活性氧荧光探针 | 第20-26页 |
1.6.1 双光子过氧化氢探针 | 第20-21页 |
1.6.2 双光子超氧阴离子探针 | 第21-22页 |
1.6.3 双光子次氯酸探针 | 第22-23页 |
1.6.4 双光子一氧化氮探针 | 第23页 |
1.6.5 双光子过氧化亚硝酰探针 | 第23-24页 |
1.6.6 双光子硫化氢探针 | 第24-25页 |
1.6.7 双光子生物硫醇探针 | 第25-26页 |
1.7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具有“Turn-On”响应的双光子次氯酸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 第27-44页 |
2.1 引言 | 第27-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4页 |
2.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9页 |
2.2.2 目标分子和中间体的合成 | 第29-31页 |
2.2.3 探针检测机理 | 第31页 |
2.2.4 光谱测试 | 第31-32页 |
2.2.5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测定 | 第32页 |
2.2.6 细胞毒性 | 第32-33页 |
2.2.7 细胞内对外源性次氯酸的检测 | 第33页 |
2.2.8 细胞内对内源性次氯酸的检测 | 第33页 |
2.2.9 组织的双光子成像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2.3.1 探针分子的合成和检测机理 | 第34页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4-35页 |
2.3.3 荧光光谱 | 第35-36页 |
2.3.4 选择性实验 | 第36-37页 |
2.3.5 pH的影响 | 第37页 |
2.3.6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第37-38页 |
2.3.7 双光子吸收性质 | 第38页 |
2.3.8 细胞毒性 | 第38-39页 |
2.3.9 细胞内对外源性次氯酸的检测 | 第39-40页 |
2.3.10 细胞内对内源性次氯酸的检测 | 第40-41页 |
2.3.11 组织的双光子成像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聚苯乙烯双光子荧光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脑中风损伤区域的识别研究 | 第44-54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2.2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45-46页 |
3.2.3 双光子荧光染料的合成 | 第46-47页 |
3.2.4 双光子荧光微球的制备 | 第47页 |
3.2.5 光谱测试 | 第47页 |
3.2.6 生物成像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3.3.1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48-49页 |
3.3.2 红外光谱 | 第49页 |
3.3.3 双光子荧光微球的制备 | 第49-50页 |
3.3.4 荧光光谱 | 第50-52页 |
3.3.5 小鼠脑中风区域成像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