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虉草芦苇竞争共存格局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生态位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生态位理论的产生及发展第12-13页
        1.2.2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3页
        1.2.3 生态位理论在植物竞争共存方向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虉草和芦苇的研究进展第14-18页
        1.3.1 虉草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2 芦苇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3 虉草和芦苇在竞争共存方向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虉草和芦苇种群的时空生态位分布特征第20-27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0-21页
        2.1.1 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第20页
        2.1.2 气象条件与水文条件第20-21页
        2.1.3 土壤类型和植被概况第21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1-22页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2.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5页
        2.3.1 基于两物种生育进程差异的时间生态位分布特征第22-23页
        2.3.2 基于两物种株高及根系生物量差异的的空间生态位分布特征第23-25页
    2.4 讨论第25-27页
第三章 基于虉草和芦苇时空生态位的光资源补偿利用第27-4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3.1.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3.1.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9-38页
        3.2.1 一日中不同时间点虉草光响应曲线及其拟合方程第29-32页
        3.2.2 虉草-芦苇群落内不同发育阶段芦苇种群对虉草的遮光影响第32-35页
        3.2.3 虉草-芦苇群落内不同发育阶段芦苇种群虉草对光的补偿利用第35-38页
    3.3 讨论第38-41页
        3.3.1 虉草-芦苇群落中芦苇密度与虉草表面冠层的光补偿利用第38-39页
        3.3.2 虉草-芦苇群落中芦苇密度与人工湿地调控第39-40页
        3.3.3 虉草-芦苇群落中虉草与芦苇稳定共存的其他因素第40-41页
第四章 基于虉草和芦苇时空生态位的土壤氮磷互补利用第41-5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4.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第41-42页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42页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52页
        4.2.1 虉草种群与芦苇种群下土壤全氮的垂直分布与年动态第42-44页
        4.2.2 虉草种群与芦苇种群下土壤铵态氮的垂直分布与年动态第44-46页
        4.2.3 虉草种群与芦苇种群下土壤中硝态氮垂直分布与年动态第46-48页
        4.2.4 虉草与芦苇下土壤中全磷垂直分布与年动态第48-50页
        4.2.5 虉草与芦苇下土壤中有效磷垂直分布年动态第50-52页
    4.3 讨论第52-58页
        4.3.1 虉草种群与芦苇种群对其下土壤中氮素的互补利用第52-55页
        4.3.2 虉草种群与芦苇种群对其下土壤中磷素的互补利用第55-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1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1.1 虉草与芦苇的生育期具有明显差异第58页
        5.1.2 虉草和芦苇的株高生长动态及不同层次根系生物量具有明显差异第58页
        5.1.3 虉草-芦苇群落中虉草对光资源具有明显的补偿利用效应第58-59页
        5.1.4 虉草-芦苇群落中虉草和芦苇对养分资源具有明显的互补利用效应第59页
    5.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荧光增强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树枝状聚合物复合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