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1 甲醛的来源 | 第10-11页 |
1.2.2 甲醛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3 甲醛的治理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8页 |
2 光催化降解甲醛的机理及方法选择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纳米TiO_2光催化技术 | 第18-20页 |
2.2.1 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原理 | 第18-20页 |
2.2.2 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2.3 提高TiO_2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3.1 表面贵金属沉积 | 第20页 |
2.3.2 掺杂改性 | 第20-22页 |
2.3.3 复合半导体 | 第22页 |
2.3.4 光催化复合微球 | 第22-23页 |
2.4 负载纳米光催化剂的建材 | 第23-25页 |
2.4.1 光催化镀膜的建材 | 第24页 |
2.4.2 其他光催化建材 | 第24页 |
2.4.3 复合功能微球的负载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光催化复合功能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36页 |
3.1 聚合物微球定义及应用 | 第26页 |
3.2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6-28页 |
3.3 Pickering聚合乳液及功能微球的表面改性 | 第28-29页 |
3.4 实验所需的材料及设备 | 第29-31页 |
3.4.1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3.4.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4.3 光催化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30-31页 |
3.5 光催化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31-34页 |
3.5.1 SEM电镜观察结果 | 第31-32页 |
3.5.2 EDX能谱分析 | 第32-33页 |
3.5.3 紫外可见漫散射光谱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4.1 实验测试环境 | 第36页 |
4.1.1 测试地区环境情况 | 第36页 |
4.1.2 实验室内环境情况 | 第36页 |
4.2 实验台的准备 | 第36-38页 |
4.2.1 静态实验台 | 第36-37页 |
4.2.2 静态实验台气密性测试 | 第37-38页 |
4.3 实验测试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38-40页 |
4.4 静态实验 | 第40页 |
4.5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0-46页 |
4.5.1 在不同光源下的甲醛降解效果 | 第40-41页 |
4.5.2 甲醛的初始浓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3 紫外灯功率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4.5.4 不同成分光催化剂微球的催化性能 | 第44页 |
4.5.5 不同LaO掺杂量对复合聚合物微球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6 催化剂经过焙烘处理后的催化效果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课题展望 | 第49页 |
5.3 建议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