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半导体光电化学反应的理论及原理 | 第13-17页 |
1.2.1 光电化学池的基本构造及原理 | 第13-15页 |
1.2.2 光电化学生物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光电化学分解水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常见光阳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WO_3光阳极 | 第18-19页 |
1.3.2 BiVO_4光阳极 | 第19页 |
1.3.3 Ta_3N_5光阳极 | 第19-20页 |
1.4 α-Fe_2O_3光阳极的性质介绍 | 第20-28页 |
1.4.1 α-Fe_2O_3的基本性质 | 第20-22页 |
1.4.2 提高α-Fe_2O_3光电性能的方法 | 第22-28页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8-46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9-40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 (XRD) | 第39页 |
2.2.2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 (UV-Vis DRS) | 第39页 |
2.2.3 电子显微镜 | 第39-40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XPS) | 第40页 |
2.2.5 Zeta-电位仪测试 | 第40页 |
2.3 光电化学性质 | 第40-42页 |
2.3.1 线性扫描伏安法 (LSV) | 第41页 |
2.3.2 电流时间法 (I-t) | 第41-42页 |
2.3.3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42页 |
2.4 样品的制备 | 第42-46页 |
2.4.1 α-Fe_2O_3光阳极的制备 | 第42页 |
2.4.2 NiPi/Pi-Fe_2O_3复合电极的制备 | 第42-43页 |
2.4.3 CoAl-LDH/α-Fe_2O_3光阳极的制备 | 第43页 |
2.4.4 Cu_2ZnSnS_4/α-Fe_2O_3p-n异质结的制备 | 第43-46页 |
第三章 NiPi修饰Pi-Fe_2O_3光阳极增强中性电解液中甘油光电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的研究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3.2.1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48-50页 |
3.2.2 光电化学表征 | 第50-55页 |
3.2.3 光助甘油燃料电池的性能 | 第55-56页 |
3.2.4 NiPi/Pi-Fe_2O_3上甘油氧化机理 | 第56-58页 |
3.2.5 Pi-Fe_2O_3和NiPi/Pi-Fe_2O_3在葡萄糖体系中光电化学测试 | 第58-5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四章 CoAl-LDH修饰α-Fe_2O_3增强中性电解液中光电化学氧化水活性及稳定性的研究 | 第64-85页 |
4.1 引言 | 第64-6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8页 |
4.2.1 α-Fe_2O_3和CoAl-LDH/α-Fe_2O_3结构表征 | 第66-70页 |
4.2.2 样品光阳极的PEC氧化水性能测试 | 第70-72页 |
4.2.3 CoAl-LDH对 α-Fe_2O_3PEC氧化水性能的影响 | 第72-75页 |
4.2.4 PH对 α-Fe_2O_3PEC氧化水性能的影响 | 第75-76页 |
4.2.5 样品稳定性测试 | 第76-78页 |
4.2.6 CoAl-LDH/α-Fe_2O_3PEC氧化水的机理 | 第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第五章 Cu_2ZnSnS_4/α-Fe_2O_3p-n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增强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85-94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6-90页 |
5.2.1 α-Fe_2O_3和Cu_2ZnSnS_4/α-Fe_2O_3结构表征 | 第86-88页 |
5.2.2 α-Fe_2O_3和Cu_2ZnSnS_4/α-Fe_2O_3p-n异质结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8页 |
5.2.3 α-Fe_2O_3和Cu_2ZnSnS_4/α-Fe_2O_3p-n异质结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88-89页 |
5.2.4 Cu_2ZnSnS_4/α-Fe_2O_3p-n异质结的Mott-schottky测试 | 第89-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4-9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