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一、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抗美援朝运动与建国初期社会价值观变革与重塑 | 第16-31页 |
第一节 抗美援朝运动的缘起 | 第16-17页 |
一、抗美援朝运动的背景 | 第16页 |
二、抗美援朝运动的性质 | 第16-17页 |
三、抗美援朝运动的内容 | 第17页 |
第二节“时事宣传教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建设 | 第17-21页 |
一、“时事宣传教育运动”的缘起 | 第17-19页 |
二、“时事宣传教育运动”的发展过程 | 第19-20页 |
三、“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变革社会风气 | 第20-21页 |
第三节“爱国公约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建设 | 第21-24页 |
一、“爱国公约运动”的缘起 | 第21-22页 |
二、“爱国公约运动”的成就 | 第22页 |
三、“爱国公约运动”塑造民众的爱国意识 | 第22-24页 |
第四节“捐献武器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建设 | 第24-27页 |
一、“捐献武器运动”的缘起 | 第24-25页 |
二、“捐献武器运动”的成就 | 第25-26页 |
三、“捐献武器运动”塑造民众的集体主义意识 | 第26-27页 |
第五节“增产节约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建设 | 第27-31页 |
一、“增产节约运动”的缘起 | 第27页 |
二、“增产节约运动”的成就 | 第27-29页 |
三、“增产节约运动”塑造民众的责任感意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抗美援朝运动赋予社会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与意义 | 第31-39页 |
第一节 继承与发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31-33页 |
一、抗美援朝运动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二、抗美援朝运动时期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 第32页 |
三、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第33-35页 |
一、抗美援朝运动彰显集体主义精神 | 第33-34页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国际主义意识得到继承与发展 | 第35-36页 |
一、抗美援朝运动弘扬国际主义意识的必要性 | 第35页 |
二、抗美援朝运动彰显国际主义意识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抗美援朝运动奠定新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 第36-39页 |
一、抗美援朝运动为新中国主流价值观开辟道路 | 第36-37页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主流价值观得到巩固 | 第37-38页 |
三、改革开放时期继承与发扬抗美援朝运动价值观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借鉴抗美援朝运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第39-47页 |
第一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推动价值观建设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以全社会动员方式推进价值观建设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价值观建设要与具体的社会建设实践活动相结合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价值观建设 | 第43-44页 |
第五节 价值观建设要注重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互协调推进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