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 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内外试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极限地基反力法 | 第12-13页 |
1.3.3 非线性地基反力法 | 第13-14页 |
1.3.4 弹性地基反力法 | 第14-15页 |
1.3.5 复合荷载作用下单桩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桩水平承载力有限元模拟理论 | 第17-24页 |
2.1 有限元法基础理论 | 第17页 |
2.2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17-18页 |
2.3 桩基础以及土体本构关系选择 | 第18-21页 |
2.4 加载路径分析 | 第21-22页 |
2.5 桩土接触边界处理 | 第22页 |
2.6 土体地应力平衡 | 第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桩基础水平静载试验与“m”法应用 | 第24-41页 |
3.1 桩基础水平静载试验 | 第24-29页 |
3.1.1 现场试验工程概况 | 第24页 |
3.1.2 试验方案 | 第24-29页 |
3.2 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29-32页 |
3.3 桩基础“m”法应用 | 第32-40页 |
3.3.1 桩基础理论计算 | 第32-37页 |
3.3.2 理论值与试验值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ABAQUS软件模拟与现场原位试验对比 | 第41-55页 |
4.1 桩基础与土体三维模型建立 | 第41-48页 |
4.1.1 模型建立原理以及假定 | 第41页 |
4.1.2 模型部件的创建 | 第41-43页 |
4.1.3 模型属性设置 | 第43页 |
4.1.4 模型部件的装配 | 第43-44页 |
4.1.5 模型分析步设置 | 第44页 |
4.1.6 模型相互作用设置 | 第44-45页 |
4.1.7 模型边界条件及加载 | 第45-46页 |
4.1.8 模型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4.1.9 结果后处理 | 第47-48页 |
4.2 桩基础水平静载试验与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对比 | 第48-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利用ABAQUS软件对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 第55-70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 第55-68页 |
5.2.1 桩径对水平承载特性影响 | 第55-57页 |
5.2.2 桩长对水平承载特性影响 | 第57-58页 |
5.2.3 承台厚度对水平承载特性影响 | 第58-60页 |
5.2.4 承台直径对水平承载特性影响 | 第60-61页 |
5.2.5 桩长径比对水平承载特性影响 | 第61-63页 |
5.2.6 承台直厚比对水平承载特性影响 | 第63-65页 |
5.2.7 承台形状对水平承载特性影响 | 第65-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桩基础优化设计方案 | 第70-73页 |
6.1 设计方案原理 | 第70页 |
6.2 优化设计方案 | 第70-71页 |
6.3 优化设计结果 | 第7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