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种水文模型的流域径流模拟和土壤含水量模拟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概述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流域水文学与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及运用 | 第11-14页 |
| 1.2.1 传统流域水文模型发展 | 第12-13页 |
| 1.2.2 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 | 第13-14页 |
| 1.3 国内水文模型的发展 | 第14-17页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 2.1 黑河上游山区流域 | 第19页 |
| 2.2 汉江褒河流域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相关模型原理 | 第21-33页 |
| 3.1 新安江模型 | 第21-27页 |
| 3.1.1 模型结构 | 第21-25页 |
| 3.1.2 模型中使用的变量 | 第25-26页 |
| 3.1.3 模型的参数 | 第26-27页 |
| 3.2 TOPMODEL模型 | 第27-33页 |
| 3.2.1 基本假设与方程 | 第27-28页 |
| 3.2.2 产流计算 | 第28-30页 |
| 3.2.3 汇流计算 | 第30页 |
| 3.2.4 模型的参数与计算流程图 | 第30-31页 |
| 3.2.5 TOPMODEL的改进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数字流域模型的构建 | 第33-39页 |
| 4.1 DEM预处理 | 第33-34页 |
| 4.2 栅格流向确定及地形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34-36页 |
| 4.3 集水面积的确定和河流栅格点的生成 | 第36页 |
| 4.4 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方法 | 第36-39页 |
| 第五章 模拟过程和结果 | 第39-58页 |
| 5.1 黑河上游山区流域 | 第39-47页 |
| 5.1.1 径流模拟 | 第39-46页 |
| 5.1.2 土壤含水量模拟 | 第46-47页 |
| 5.2 汉江褒河流域 | 第47-55页 |
| 5.2.1 径流模拟 | 第47-54页 |
| 5.2.2 土壤含水量模拟 | 第54-55页 |
| 5.3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55-58页 |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 6.1 讨论 | 第58-59页 |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