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3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 第16-34页 |
1.2.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第16-23页 |
1.2.2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 第23-24页 |
1.2.3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 | 第24-34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34-3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第2章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37-53页 |
2.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 | 第37-42页 |
2.1.1 应急管理的概念 | 第37-38页 |
2.1.2 应急管理体系 | 第38-41页 |
2.1.3 应急管理的过程管理理论 | 第41-42页 |
2.1.4 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 | 第42页 |
2.2 城市应急能力理论 | 第42-46页 |
2.2.1 能力的概念 | 第42-44页 |
2.2.2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概念 | 第44-46页 |
2.3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理论 | 第46-50页 |
2.3.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 第46页 |
2.3.2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第46-49页 |
2.3.3 城市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的特点 | 第49-50页 |
2.4 复杂系统理论 | 第50-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价 | 第53-64页 |
3.1 城市应急能力的要素比较 | 第53-56页 |
3.1.1 美国城市应急能力评价要素 | 第53-54页 |
3.1.2 日本城市应急能力评价要素 | 第54页 |
3.1.3 我国台湾地区应急能力评价要素 | 第54-55页 |
3.1.4 各国应急能力评价要素比较 | 第55-56页 |
3.2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的等级和评分比较 | 第56-60页 |
3.2.1 美国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的等级和评分 | 第56-57页 |
3.2.2 日本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的等级和评分 | 第57-58页 |
3.2.3 台湾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等级和评分 | 第58-59页 |
3.2.4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评分的等级和评分比较以及借鉴 | 第59-60页 |
3.3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方法比较 | 第60-62页 |
3.3.1 有关评价方法综述 | 第60-61页 |
3.3.2 评价方法优缺点比较 | 第61-62页 |
3.4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全过程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体系 | 第64-105页 |
4.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管理机理 | 第64-66页 |
4.2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综合应急能力评价体系总体设计 | 第66-67页 |
4.3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监测与预警能力评价 | 第67-70页 |
4.3.1 对已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报能力 | 第67-68页 |
4.3.2 对可能存在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评价 | 第68-69页 |
4.3.3 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技术能力评价 | 第69-70页 |
4.4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应急准备能力评价 | 第70-74页 |
4.4.1 减轻突发公共事件措施的能力 | 第71-72页 |
4.4.2 工程防御能力评价 | 第72-74页 |
4.5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应急能力评价 | 第74-82页 |
4.5.1 突发公共事件辨别能力评价 | 第74-76页 |
4.5.2 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能力 | 第76-79页 |
4.5.3 政府部门应急反应能力评价 | 第79-80页 |
4.5.4 城市居民突发公共事件行为反应能力评价 | 第80-82页 |
4.6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恢复与重建能力评价 | 第82-87页 |
4.6.1 社会保障能力评价 | 第82-84页 |
4.6.2 突发事件损失评估能力 | 第84-85页 |
4.6.3 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能力评价 | 第85-87页 |
4.7 基于全过程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综合能力指标的定量化 | 第87-103页 |
4.7.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预测与预警能力评价指标定量分确定 | 第87-89页 |
4.7.2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应急准备能力指标定量分确定 | 第89-93页 |
4.7.3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应急能力定量分确定 | 第93-100页 |
4.7.4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恢复与重建能力指标定量分确定 | 第100-10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基于全系统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体系 | 第105-135页 |
5.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全系统管理机理 | 第105-107页 |
5.1.1 全系统应急管理的基本结构 | 第105-106页 |
5.1.2 全系统应急管理的基本特性 | 第106-107页 |
5.1.3 全系统应急管理运行规律 | 第107页 |
5.2 基于全系统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体系总体设计 | 第107-110页 |
5.3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指挥调度体系应急能力评价 | 第110-114页 |
5.3.1 指挥调度系统的功能 | 第110-112页 |
5.3.2 指挥调度系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2-114页 |
5.4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实施应急能力评价 | 第114-117页 |
5.4.1 处理实施系统功能 | 第114-116页 |
5.4.2 处置实施系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6-117页 |
5.5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资源保障系统应急能力评价 | 第117-120页 |
5.5.1 资源保障系统功能 | 第117-119页 |
5.5.2 资源保障系统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9-120页 |
5.6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应急能力评价 | 第120-124页 |
5.6.1 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 第120-121页 |
5.6.2 信息管理系统能力评价 | 第121-124页 |
5.7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辅助决策系统应急能力评价 | 第124-127页 |
5.7.1 辅助决策系统功能 | 第124-125页 |
5.7.2 辅助决策系统应急能力评价 | 第125-127页 |
5.8 基于全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综合能力指标的定量化 | 第127-133页 |
5.8.1 指挥调度系统能力评价指标定量分确定 | 第127-128页 |
5.8.2 处置实施系统能力评价指标定量分确定 | 第128-129页 |
5.8.3 资源保障系统应急评价能力定量分确定 | 第129-130页 |
5.8.4 信息管理系统能力评价指标定量分确定 | 第130-132页 |
5.8.5 辅助决策系统应急能力定量分确定 | 第132-13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6章 基于系统集成和全过程管理的城市突发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 | 第135-180页 |
6.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全系统和全过程管理机理研究 | 第135-137页 |
6.1.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全系统和全过程应急管理的结构 | 第135页 |
6.1.2 突发公共事件全系统和全过程应急管理的运行方式及过程 | 第135-137页 |
6.1.3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全系统和全过程应急管理的原则 | 第137页 |
6.2 基于系统集成和全过程管理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总体设计 | 第137-150页 |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38-140页 |
6.2.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140页 |
6.2.3 城市综合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筛选 | 第140-143页 |
6.2.4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 第143-150页 |
6.3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指标定量化 | 第150-166页 |
6.3.1 定量评分步骤 | 第151-152页 |
6.3.2 指挥调度系统能力评价指标定量值确定 | 第152-155页 |
6.3.3 处置实施系统能力指标定量分确定 | 第155-157页 |
6.3.4 辅助决策系统能力指标定量分值确定 | 第157-159页 |
6.3.5 政府部门应急反应系统能力指标定量分值确定 | 第159-160页 |
6.3.6 资源保障系统应急能力评价定量分值确定 | 第160-162页 |
6.3.7 信息管理系统能力指标定量分值确定 | 第162-164页 |
6.3.8 工程防御能力指标定量分值确定 | 第164-165页 |
6.3.9 城市居民突发公共事件行为反应能力定量分值确定表 | 第165-166页 |
6.4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 第166-174页 |
6.4.1 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167-168页 |
6.4.2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168-173页 |
6.4.3 熵技术修正权数方法 | 第173-174页 |
6.5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模糊评价 | 第174-178页 |
6.5.1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174-177页 |
6.5.2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评价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 | 第177-17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第7章 实证分析 | 第180-208页 |
7.1 武汉城市概况 | 第180-182页 |
7.1.1 地理状况 | 第180-181页 |
7.1.2 城市现状 | 第181-182页 |
7.2 武汉市突发公共事件分析 | 第182-183页 |
7.2.1 突发性水旱灾害 | 第182页 |
7.2.2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 第182页 |
7.2.3 突发地质灾害 | 第182页 |
7.2.4 自然灾害 | 第182页 |
7.2.5 危险化学品特大事故 | 第182-183页 |
7.2.6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 第183页 |
7.2.7 突发电力事故 | 第183页 |
7.3 武汉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 | 第183-192页 |
7.3.1 评价步骤 | 第183-184页 |
7.3.2 各指标原始数据 | 第184-192页 |
7.4 武汉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192-203页 |
7.4.1 指挥调度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192-193页 |
7.4.2 处置实施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193-195页 |
7.4.3 辅助决策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195-196页 |
7.4.4 资源保障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196-197页 |
7.4.5 资源保障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197-199页 |
7.4.6 信息管理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199-201页 |
7.4.7 工程防御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201-202页 |
7.4.8 居民行为反应系统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202-203页 |
7.4.9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能力模糊评价 | 第203页 |
7.5 提高武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203-207页 |
7.5.1 武汉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分析 | 第203-205页 |
7.5.2 提高武汉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205-20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07-208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208-211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208-209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209-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0页 |
致谢 | 第220-221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