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仿真与水管理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1 汽车排放物的污染及其危害第17页
        1.1.2 新能源汽车第17-18页
        1.1.3 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水平第18页
        1.1.4 氢能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1.2 燃料电池第19-21页
        1.2.1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第19页
        1.2.2 燃料电池分类第19-21页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21-23页
        1.3.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第21-22页
        1.3.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特点第22-23页
    1.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现状第23-31页
        1.4.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仿真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水管理研究现状第24-28页
        1.4.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应用研究现状第28-31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1-32页
    符号说明第32页
    参考文献第32-37页
第二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数学模型第37-56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数学模型第37-45页
        2.2.1 计算区域第37-38页
        2.2.2 模型假设第38页
        2.2.3 控制方程与源项第38-43页
        2.2.4 电化学特性方程第43页
        2.2.5 膜中水传输控制方程第43-45页
    2.3 边界条件及其他参数第45-47页
    2.4 数值仿真过程第47-48页
    2.5 模型验证与仿真工况第48-50页
        2.5.1 模型验证第48-50页
        2.5.2 仿真工况第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符号说明第51-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第三章 平行流场PEMFC 数值仿真第56-74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平行流场PEMFC 物理参数分布第56-59页
        3.2.1 平行流场PEMFC 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流体速度场分布第56-57页
        3.2.2 平行流场PEMFC 温度场分布第57页
        3.2.3 平行流场PEMFC 压力场分布第57-59页
    3.3 平行流场PEMFC 物质量的分布第59-62页
        3.3.1 平行流场PEMFC 阴极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氧气质量分数分布第59-61页
        3.3.2 平行流场PEMFC 阳极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氢气质量分数分布第61-62页
    3.4 平行流场PEMFC 的水传递与水管理第62-67页
        3.4.1 平行流场PEMFC 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气态水的质量分数分布第62-64页
        3.4.2 平行流场PEMFC 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液态水的质量分数分布第64-66页
        3.4.3 平行流场PEMFC 膜中净水传递系数分布第66页
        3.4.4 平行流场PEMFC 膜中水含量分布第66-67页
    3.5 平行流场PEMFC 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第67-72页
        3.5.1 平行流场PEMFC 过电势分布第67页
        3.5.2 平行流场PEMFC 电流密度分布第67-69页
        3.5.3 阴极氧化剂种类对平行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69页
        3.5.4 流道进气速度对平行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69-70页
        3.5.5 流道出口压力对平行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70页
        3.5.6 质子交换膜厚度对平行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70页
        3.5.7 流道筋宽对平行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70-72页
    3.6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交指流场PEMFC 数值仿真第74-97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交指流场PEMFC 物理参数分布第74-79页
        4.2.1 交指流场PEMFC 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流体速度场分布第74-75页
        4.2.2 交指流场PEMFC 温度场分布第75页
        4.2.3 交指流场PEMFC 压力场分布第75-79页
    4.3 交指流场PEMFC 物质量的分布第79-80页
        4.3.1 交指流场PEMFC 阴极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氧气质量分数分布第79-80页
        4.3.2 交指流场PEMFC 阳极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氢气质量分数分布第80页
    4.4 交指流场PEMFC 的水传递与水管理第80-85页
        4.4.1 交指流场PEMFC 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气态水的质量分数分布第80-83页
        4.4.2 交指流场PEMFC 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液态水的质量分数分布第83-84页
        4.4.3 交指流场PEMFC 膜中净水传递系数分布第84-85页
        4.4.4 交指流场PEMFC 膜中水含量分布第85页
    4.5 交指流场PEMFC 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第85-91页
        4.5.1 交指流场PEMFC 过电势分布第85-87页
        4.5.2 交指流场PEMFC 电流密度分布第87页
        4.5.3 阴极氧化剂种类对交指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87页
        4.5.4 流道进气速度对交指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87-89页
        4.5.5 流道出口压力对交指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89页
        4.5.6 质子交换膜厚度对交指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89-91页
        4.5.7 流道筋宽对交指流场PEMFC 性能的影响第91页
    4.6 不同因素对平行流场和交指流场PEMFCs 性能影响程度的分析第91-95页
        4.6.1 流场流型对PEMFC 性能的影响第91页
        4.6.2 阴极氧化剂种类对平行流场和交指流场PEMFCs 性能的影响程度第91页
        4.6.3 流道进气速度对平行流场和交指流场PEMFCs 性能的影响程度第91-93页
        4.6.4 流道出口压力对平行流场和交指流场PEMFCs 性能的影响程度第93页
        4.6.5 质子交换膜厚度对平行流场和交指流场PEMFCs 性能的影响程度第93页
        4.6.6 流道筋宽对平行流场和交指流场PEMFCs 性能的影响程度第93-95页
    4.7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管理的实验研究第97-114页
    5.1 引言第97-98页
    5.2 两相流流型与双平行电导探针流型测试技术第98页
        5.2.1 两相流流型第98页
        5.2.2 双平行电导探针流型测试技术第98页
    5.3 实验装置第98-101页
        5.3.1 供气、供水系统第98-99页
        5.3.2 电导探针测试系统与可视化摄像系统第99-101页
    5.4 实验方案与实验工况第101-104页
        5.4.1 实验方案第101页
        5.4.2 实验工况设计计算第101-104页
    5.5 实验结果第104-111页
        5.5.1 典型工况实验结果与流型图第104-107页
        5.5.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际运行时仿真流道实验结果第107-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符号说明第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4页
第六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燃机联合驱动系统第114-125页
    6.1 引言第114页
    6.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燃机联合驱动系统第114-115页
        6.2.1 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第114-115页
        6.2.2 系统特点第115页
    6.3 系统的物质平衡第115-118页
        6.3.1 阳极换热-加湿器的物质平衡第115-116页
        6.3.2 阳极流域的物质平衡第116-117页
        6.3.3 内燃机的物质平衡第117页
        6.3.4 阴极流域的物质平衡第117-118页
    6.4 系统的热平衡第118-119页
        6.4.1 系统各部分的热平衡第118-119页
        6.4.2 系统效率第119页
    6.5 计算结果第119页
    6.6 本章小结第119-123页
    符号说明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8页
    7.1 全文总结第125-126页
    7.2 创新点第126-127页
    7.3 今后工作展望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0-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响应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及自组装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学科设计优化的潜艇结构-声辐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