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犯罪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计算机犯罪的产生 | 第8-15页 |
一、计算机犯罪的产生背景 | 第8-9页 |
二、计算机犯罪的原因 | 第9-12页 |
三、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 第15-18页 |
一、计算机犯罪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 | 第16-18页 |
(一) 计算机与网络的关系 | 第16-17页 |
(二) 网络犯罪的定义 | 第17页 |
(三) 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的关系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计算机犯罪的构成特征 | 第18-22页 |
一、计算机犯罪的主体特征 | 第18-19页 |
二、计算机犯罪的主观特征 | 第19-20页 |
三、计算机犯罪的客观特征 | 第20-21页 |
四、计算机犯罪的客体特征 | 第21-22页 |
第四章 计算机犯罪的刑事立法 | 第22-35页 |
一、国外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2-25页 |
(一) 美国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2-24页 |
(二) 德国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4页 |
(三) 日本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4-25页 |
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5-27页 |
(一) 中国香港地区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5-26页 |
(二) 中国澳门地区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6-27页 |
(三) 中国台湾地区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 | 第27页 |
三、我国大陆地区的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现状 | 第27-30页 |
(一) 罪名的缺失 | 第28-29页 |
(二) 行为人低龄化的影响 | 第29页 |
(三) 确定犯罪所在地困难 | 第29-30页 |
(四) 缺乏强制报案制度 | 第30页 |
四、对传统刑法理论的冲击 | 第30-35页 |
(一) 计算机犯罪所引起的“物”的思考 | 第31页 |
(二) 关于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 第31-33页 |
(三) 计算机犯罪中共同犯罪问题的思考 | 第33-34页 |
(四) 对刑罚制度的思考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计算机犯罪的对策体系 | 第35-42页 |
一、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对策 | 第35-38页 |
(一) 制定单行反计算机犯罪法 | 第35-36页 |
(二) 完善现行刑法典 | 第36-37页 |
(三) 完善行政法规 | 第37页 |
(四) 完善对违法行为的惩处 | 第37页 |
(五) 完善刑事诉讼法中的计算机犯罪的证据规则 | 第37-38页 |
二、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防范 | 第38-40页 |
(一) 建立专业反计算机犯罪警察队伍 | 第38-39页 |
(二) 建立计算机犯罪的数据库 | 第39页 |
(三) 刑事司法网络化 | 第39-40页 |
(四) 加强国际合作 | 第40页 |
三、计算机犯罪的社会防范 | 第40-42页 |
(一) 进行计算机道德教育 | 第40-41页 |
(二) 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 第41页 |
(三) 加强技术引导和安全管理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