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及其制度化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1 学术意义 | 第9页 |
| 1.2.2 实用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0-11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 1.5.2 归纳总结法 | 第11页 |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11页 |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 1.6.1 重点 | 第11页 |
| 1.6.2 难点 | 第11-12页 |
| 1.6.3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2 核心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2.1.1 腐败 | 第13页 |
| 2.1.2 制度与制度化 | 第13-14页 |
| 2.1.3 网络反腐 | 第14页 |
| 2.1.4 网络反腐制度化 | 第14-15页 |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 2.2.1 国外在网络反腐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2.2.2 国内在网络反腐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2.2.3 国内外网络反腐制度化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3 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 3.1 我国近年来网络反腐现状的概述 | 第20-21页 |
| 3.2 案例分析 | 第21-26页 |
| 3.2.1 网络成为曝光腐败事件的主阵地 | 第21-23页 |
| 3.2.2 政府对网络反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 第23-25页 |
| 3.2.3 网络信息失真 | 第25页 |
| 3.2.4 网络反腐中效果与问题并存 | 第25-26页 |
| 3.3 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 3.3.1 办案偶发因素较多,查处腐败制度不力 | 第26-27页 |
| 3.3.2 被动执法较为明显,权力监督尚不到位 | 第27页 |
| 3.3.3 反腐文化氛围不够,社会信用还需培育 | 第27-28页 |
| 3.3.4 纪检监察反腐薄弱,官民反腐未成合力 | 第28-29页 |
| 4 当前网络反腐的制度化缺位及其成因 | 第29-37页 |
| 4.1 网络反腐在伦理方面的制度化缺位及其成因 | 第29-32页 |
| 4.1.1 网民情绪化的表达阻碍网络反腐制度化 | 第29-31页 |
| 4.1.2 网民道德的弱化容易产生网络暴力 | 第31-32页 |
| 4.2 网络反腐在法律方面的制度化缺位及其成因 | 第32-33页 |
| 4.2.1 网络反腐缺乏系统化的法律和制度 | 第32页 |
| 4.2.2 网络反腐尚未与制度反腐进行有效地衔接 | 第32-33页 |
| 4.3 网络反腐在组织方面的制度化缺位及其成因 | 第33-35页 |
| 4.3.1 网络组织群体极化现象突出 | 第33-34页 |
| 4.3.2 网络监督具有偶然性 | 第34页 |
| 4.3.3 网络监督缺乏实效性 | 第34-35页 |
| 4.4 网络反腐在技术方面的制度化缺位及其成因 | 第35-37页 |
| 4.4.1 网络技术的普及具有局限性 | 第35页 |
| 4.4.2 过早暴露信息容易打草惊蛇 | 第35-37页 |
| 5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实现路径 | 第37-41页 |
| 5.1 网络反腐制度化在伦理方面的实现路径 | 第37-38页 |
| 5.1.1. 树立公民网络责任,形成网络反腐伦理 | 第37页 |
| 5.1.2 构建网络伦理体系,破解网络反腐困境 | 第37-38页 |
| 5.2 网络反腐制度化在法律方面的实现路径 | 第38-39页 |
| 5.2.1 构建信息公开制度,合理规范网络反腐 | 第38页 |
| 5.2.2 构建信息反馈机制,正确引导网络反腐 | 第38-39页 |
| 5.3 网络反腐制度化在组织方面的实现路径 | 第39-40页 |
| 5.3.1 构建官员廉洁机制,营造勤政廉政氛围 | 第39页 |
| 5.3.2 构建网络反腐机制,加强反腐联动互动 | 第39-40页 |
| 5.4 网络反腐制度化在技术方面的实现路径 | 第40-41页 |
| 5.4.1 构建网络反腐平台,实现两类反腐衔接 | 第40页 |
| 5.4.2 构建网络预警机制,加强各方职能整合 | 第40-41页 |
| 6 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41-42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 | 第45页 |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5页 |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