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8页 |
1.1 环境建筑的人文价值及理论的意义 | 第7页 |
1.2 本文的出发点 | 第7-8页 |
2 环境设计的概念与范畴 | 第8-15页 |
2.1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 | 第8-15页 |
2.1.1 概念的界定 | 第8-10页 |
2.1.2 艺术家与景观建筑师眼中的“环境艺术” | 第10-12页 |
2.1.3 环境艺术的多层面 | 第12-15页 |
3 公共环境景观的主要美学意义 | 第15-28页 |
3.1 美化环境生活的功用 | 第15-16页 |
3.1.1 环境景观在城市环境空间中心意义 | 第15-16页 |
3.2 视觉形式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 第16-17页 |
3.3 审美理想观念的传达作用 | 第17-21页 |
3.3.1 环境设计美的“和谐”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 第18-21页 |
3.4 建筑审美的意义 | 第21-22页 |
3.4.1 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 第21-22页 |
3.4.2 对审美客体的研究 | 第22页 |
3.5 公共环境景观形式与周边景观形式的非协调因素即--环境设计中的艺术问题 | 第22-28页 |
3.5.1 环境的艺术 | 第22-23页 |
3.5.2 环境与场所 | 第23-24页 |
3.5.3 综合和个性 | 第24-25页 |
3.5.4 人对环境的要求 | 第25-26页 |
3.5.5 人对公共环境的基本心理需求 | 第26-28页 |
4 公共环境景观设计方法 | 第28-36页 |
4.1 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28-34页 |
4.1.1 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 | 第28-30页 |
4.1.2 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 第30页 |
4.1.3 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 第30-33页 |
4.1.4 实现艺术美、满足文化认同 | 第33-34页 |
4.2 力求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 第34页 |
4.3 环境景观的基本设计方法 | 第34-36页 |
4.3.1 环境景观设计思考方法 | 第34-36页 |
5 公共景观视觉形式的基本要素分析 | 第36-51页 |
5.1 视知觉的原理和人对建筑的审美心理 | 第36页 |
5.1.1 审美知觉的基本概念 | 第36页 |
5.2 观察形态的方法形式要素 | 第36-51页 |
5.2.1 景观建筑形态视觉要素分析 | 第38-51页 |
6 如何评价公共环境景观 | 第51-56页 |
6.1 如何正常把握在景观中表露的理想观念 | 第51-52页 |
6.1.1 公共环境景观和谐美 | 第51页 |
6.1.2 公共环境景观的理想美及其观念 | 第51-52页 |
6.2 现在,需要对公共环境景观设计进行的评论与评价 | 第52-56页 |
6.2.1 为什么现在需要评论与评价呢? | 第52-53页 |
6.2.2 为什么缺乏对过去评论与评价的积累呢? | 第53-54页 |
6.2.3 希望评论评价发挥的作用 | 第54页 |
6.2.4 为评论和评价提供空间 | 第54-56页 |
7 高质量环境景观的评价标准及特征 | 第56-61页 |
7.1 舒适性 | 第56页 |
7.2 健康性 | 第56页 |
7.3 安全性 | 第56-57页 |
7.4 领域性 | 第57页 |
7.5 多样性 | 第57页 |
7.6 和谐性 | 第57页 |
7.7 连续性 | 第57-58页 |
7.8 公共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58-61页 |
7.8.1 公共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7.8.2 重异域轻本土 | 第58页 |
7.8.3 重人工轻自然 | 第58-59页 |
7.8.4 重形式轻功能 | 第59页 |
7.8.5 尺度失调,缺乏亲切感 | 第59-60页 |
7.8.6 缺乏协调,顾此失彼 | 第60页 |
7.8.7 细部品质不精 | 第60-61页 |
8 结束语 | 第61-63页 |
致 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