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喇叭型互通式立交的含义及类型划分 | 第15-21页 |
| 2.1 喇叭型互通式立交的含义 | 第15页 |
| 2.2 喇叭型互通式立交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15-18页 |
| 2.2.1 喇叭型互通式立交的分类 | 第15-16页 |
| 2.2.2 喇叭型互通式立交的特点 | 第16-18页 |
| 2.2.3 喇叭型互通式立交的适用性 | 第18页 |
| 2.3 A、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的对比分析 | 第18-2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的运行特性分析 | 第21-33页 |
| 3.1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运行特点分析 | 第21-26页 |
| 3.1.1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匝道线形技术指标特点分析 | 第21-22页 |
| 3.1.2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匝道速度特性分析 | 第22-24页 |
| 3.1.3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匝道加速度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 3.2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匝道交通事故特性 | 第26-27页 |
| 3.3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安全隐患与运行特性之间的联系 | 第27-28页 |
| 3.4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存在的安全隐患 | 第28-32页 |
| 3.4.1 速度控制不合理 | 第28-29页 |
| 3.4.2 视距不足 | 第29-31页 |
| 3.4.3 交通标志的设置 | 第31页 |
| 3.4.4 其他安全隐患 | 第31-3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 | 第33-48页 |
| 4.1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概述 | 第33-38页 |
| 4.1.1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 第33-35页 |
| 4.1.2 安全性评价的分类 | 第35-36页 |
| 4.1.3 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 第36-38页 |
| 4.2 建立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4页 |
| 4.2.1 安全性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38页 |
| 4.2.2 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38-43页 |
| 4.2.3 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3-44页 |
| 4.3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的步骤 | 第44-4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的安全保障措施 | 第48-64页 |
| 5.1 概述 | 第48页 |
| 5.2 工程设计措施 | 第48-58页 |
| 5.2.1 线形控制设计 | 第48-49页 |
| 5.2.2 合理的速度控制设计 | 第49-54页 |
| 5.2.3 视距设计 | 第54-56页 |
| 5.2.4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 第56-57页 |
| 5.2.5 其他设计 | 第57-58页 |
| 5.3 施工管理控制 | 第58-59页 |
| 5.4 运营管理措施 | 第59-62页 |
| 5.4.1 运营管理 | 第59-61页 |
| 5.4.2 宣传、教育 | 第61页 |
| 5.4.3 法规建设 | 第61-62页 |
| 5.5 其他安全措施 | 第62-6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 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