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第14-17页 |
1.2.1 定性评价法 | 第15页 |
1.2.2 定量评价法 | 第15-16页 |
1.2.3 综合评价法 | 第16-17页 |
1.3 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1.3.1 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2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19-20页 |
第2章 激光熔覆实验及模型的总体结构 | 第20-3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激光熔覆实验 | 第20-27页 |
2.2.1 实验材料及其对涂层质量与质量评价的影响 | 第20-22页 |
2.2.2 激光熔覆机理与实验 | 第22-26页 |
2.2.3 涂层组织及性能分析 | 第26-27页 |
2.3 模型的总体结构 | 第27-31页 |
2.3.1 模型特性 | 第29-30页 |
2.3.2 子模型与建模方法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涂层缺陷信息评价子模型的建立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涂层缺陷种类简介 | 第32-35页 |
3.2.1 裂纹缺陷 | 第32页 |
3.2.2 稀释率缺陷 | 第32-33页 |
3.2.3 表面平整度缺陷 | 第33-34页 |
3.2.4 气孔缺陷 | 第34页 |
3.2.5 形貌烧蚀缺陷 | 第34页 |
3.2.6 未熔颗粒缺陷 | 第34-35页 |
3.3 基准样板的确定 | 第35-37页 |
3.3.1 针对裂纹缺陷 | 第35-36页 |
3.3.2 针对稀释率缺陷 | 第36页 |
3.3.3 针对平整度缺陷 | 第36页 |
3.3.4 针对气孔缺陷、形貌烧蚀缺陷及未熔颗粒缺陷 | 第36-37页 |
3.4 模糊综合评价与质量分级 | 第37-45页 |
3.4.1 常见的赋权方法简介 | 第37-41页 |
3.4.2 评价分级过程 | 第41-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涂层力学性能指标评价子模型的建立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模型特点简析 | 第46-51页 |
4.2.1 两材料力学性能的互补性 | 第46-48页 |
4.2.2 模糊算子的选择 | 第48-51页 |
4.3 建模前的准备 | 第51-55页 |
4.3.1 数据的检测与处理 | 第51-54页 |
4.3.2 等级标准的确定 | 第54-55页 |
4.4 建模过程 | 第55-57页 |
4.4.1 力学指标对等级的隶属度 | 第55-56页 |
4.4.2 模型计算与评判 | 第56-57页 |
4.4.3 模型的修正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一级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 第59-72页 |
5.1 引言 | 第59-60页 |
5.2 动态权重 | 第60-65页 |
5.2.1 应用动态权重的必要性简析 | 第60-61页 |
5.2.2 动态权重的处理方式 | 第61-65页 |
5.3 涂层表面质量的综合评价 | 第65-70页 |
5.3.1 评价指标及产品质量等级的确定 | 第65-68页 |
5.3.2 待测样本的随机选取与指标检测 | 第68页 |
5.3.3 动态权重的合成 | 第68-70页 |
5.3.4 涂层表面质量的综合评价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