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5-40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 1.2 低阶煤热解基本反应与过程 | 第18-21页 |
| 1.3 国内外低阶煤热解技术发展概况 | 第21-35页 |
| 1.3.1 内热式工艺 | 第21-28页 |
| 1.3.2 外热式工艺 | 第28-31页 |
| 1.3.3 内热-外热复合式工艺 | 第31-33页 |
| 1.3.4 不同热解技术对比分析与发展趋势 | 第33-35页 |
| 1.4 本课题创新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40页 |
| 1.4.1 创新思路 | 第35-36页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 2 依兰煤热解特性基础研究 | 第40-58页 |
| 2.1 引言 | 第40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5页 |
| 2.2.1 实验原料 | 第40-41页 |
| 2.2.2 依兰煤的热重分析 | 第41-42页 |
| 2.2.3 依兰煤的低温热解实验 | 第42-44页 |
| 2.2.4 焦油的分析方法 | 第44页 |
| 2.2.5 产物产率计算 | 第44-45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 2.3.1 热重分析 | 第45页 |
| 2.3.2 依兰煤热解产出焦油的温度区间 | 第45-47页 |
| 2.3.3 低温热解分析 | 第47-56页 |
| 2.4 小结 | 第56-58页 |
| 3 内构件固定床反应器煤热解制高品质油气小试 | 第58-82页 |
| 3.1 引言 | 第58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4页 |
| 3.2.1 实验原料 | 第58-59页 |
| 3.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3.2.3 产品分析和表征 | 第60-61页 |
| 3.2.4 煤与半焦的透气性测试 | 第61-62页 |
| 3.2.5 产物产率计算 | 第62-64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8页 |
| 3.3.1 升温曲线 | 第64-65页 |
| 3.3.2 不同内构件的作用 | 第65-68页 |
| 3.3.3 热解产物逸出路径的判断及其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68-71页 |
| 3.3.4 炉温的影响 | 第71-78页 |
| 3.4 依兰油页岩的热解实验 | 第78-80页 |
| 3.5 小结 | 第80-82页 |
| 4 内构件反应器放大模式研究 | 第82-110页 |
| 4.1 引言 | 第82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9页 |
| 4.2.1 实验原料 | 第82-83页 |
| 4.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83-88页 |
| 4.2.3 产品分析和表征 | 第88-89页 |
| 4.2.4 产物产率计算 | 第89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8页 |
| 4.3.1 内构件的作用 | 第90-94页 |
| 4.3.2 热解条件的影响研究 | 第94-107页 |
| 4.3.3 移动床冷态模拟放大运行实验 | 第107-108页 |
| 4.4 小结 | 第108-110页 |
| 5 内构件移动床煤热解中试 | 第110-135页 |
| 5.1 引言 | 第110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110-117页 |
| 5.2.1 实验原料 | 第110页 |
| 5.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110-115页 |
| 5.2.3 产品分析和表征 | 第115-116页 |
| 5.2.4 产物产率计算 | 第116-117页 |
| 5.3 依兰煤热解中试典型实验结果 | 第117-125页 |
| 5.3.1 升温曲线 | 第117-118页 |
| 5.3.2 产物分布 | 第118-119页 |
| 5.3.3 产品分析 | 第119-125页 |
| 5.4 神木煤热解中试结果 | 第125-128页 |
| 5.4.1 神木煤的基本分析 | 第125页 |
| 5.4.2 神木煤热解产物分布 | 第125-126页 |
| 5.4.3 神木煤热解产品分析 | 第126-128页 |
| 5.5 油页岩热解中试结果 | 第128-133页 |
| 5.5.1 油页岩的基本分析 | 第128-129页 |
| 5.5.2 升温曲线 | 第129页 |
| 5.5.3 油页岩热解产物分布 | 第129-130页 |
| 5.5.4 油页岩热解产品分析 | 第130-133页 |
| 5.6 小结 | 第133-13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 6.1 结论 | 第135-136页 |
| 6.2 创新性 | 第136页 |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6-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43-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