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纳米零价铁强化低分子量有机酸淋洗去除铅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立题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1-17页
        1.2.1 土壤铅污染修复现状第11-12页
        1.2.2 土壤铅污染化学淋洗修复第12-14页
        1.2.3 淋洗废液中铅离子的处理方法第14-17页
    1.3 研究方案第17-19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6页
    2.1 供试材料第19-20页
    2.2 试验设计第20-23页
        2.2.1 振荡淋洗试验第20-21页
        2.2.2 静态吸附试验第21-23页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3-24页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23页
        2.3.2 生物吸附剂特性表征第23-24页
        2.3.3 铅含量分析测定第24页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24-26页
3 纳米零价铁强化低分子量有机酸淋洗去除铅效率影响第26-40页
    3.1 影响纳米零价铁强化低分子量有机酸淋洗去除铅效率因素第26-32页
        3.1.1 nZVI浓度第26-27页
        3.1.2 pH第27-29页
        3.1.3 时间第29-32页
    3.2 淋洗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影响第32-36页
        3.2.1 Pb第33页
        3.2.2 Cd第33-34页
        3.2.3 Cu第34-35页
        3.2.4 Zn第35-36页
    3.3 淋洗前后土壤养分变化第36-37页
    3.4 nZVI与LMWOA复合淋洗修复铅污染土壤可行性分析第37-38页
        3.4.1 综合评价第37-38页
        3.4.2 应用前景分析第38页
    3.5 小结第38-40页
4 淋洗废液中Pb~(2+)去除研究第40-54页
    4.1 影响Pb~(2+)去除效率因素第40-44页
        4.1.1 生物吸附剂投加量第40-41页
        4.1.2 pH第41-43页
        4.1.3 初始Pb~(2+)浓度第43页
        4.1.4 接触时间第43-44页
    4.2 Pb~(2+)吸附动力学模型第44-47页
    4.3 Pb~(2+)等温吸附模型第47-49页
        4.3.1 Langmuir模型第47-48页
        4.3.2 Freundlich模型第48-49页
        4.3.3 不同生物吸附剂对Pb~(2+)吸附性能比较第49页
    4.4 红外光谱分析第49-50页
    4.5 垂序商陆生物质用于淋洗废液的可行性评价第50-53页
        4.5.1 对实际淋洗液废水处理效果第51-52页
        4.5.2 应用前景分析第52-53页
    4.6 小结第53-5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5.1 结论第54-55页
    5.2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倍体和四倍体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及其杂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下一篇:菌渣施用下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含量变化及环境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