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Mo/HZSM-5催化剂下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7-22页
    1.1 前言第7-8页
    1.2. 甲烷无氧芳构化的反应机理第8-9页
    1.3. 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器第9-13页
        1.3.1 固定床及流化床反应器第9-12页
        1.3.2 膜反应器第12-13页
    1.4. 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剂第13-15页
    1.5. 催化剂积炭第15-18页
        1.5.1 失活第15-18页
        1.5.2 再生第18页
    1.6 工艺条件的影响第18-20页
        1.6.1 反应温度第18-19页
        1.6.2 反应空速第19页
        1.6.3 甲烷分压第19-20页
    1.7 结论与展望第20-2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2-27页
    2.1 催化剂的制备第22-23页
        2.1.1 制备催化剂所使用到的主要化学药品及仪器设备第22页
        2.1.2 催化剂的制备第22-23页
    2.2 催化剂的表征第23-24页
        2.2.1 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分析(XRD)第23页
        2.2.2 NH_3-TPD第23页
        2.2.3 N_2低温等温吸附和脱附第23-24页
        2.2.4 差热分析(TG-DTA)第24页
        2.2.5 H_2-TPR第24页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与产物分析方法第24-27页
        2.3.1 固定床反应器第24-25页
        2.3.2 反应操作方式第25页
        2.3.3 产物分析方法第25-26页
        2.3.4 催化剂活性计算方法第26-27页
第三章 Mo/HZSM-5催化剂上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研究第27-47页
    3.1 实验部分第27-28页
    3.2 甲烷芳构化的预碳化处理第28-30页
    3.3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30-40页
        3.3.1 Mo含量对Mo/HZSM-5催化剂性能影响第30-33页
        3.3.2 硅铝比对Mo/HZSM-5下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研究第33-35页
        3.3.3 空速的影响第35-38页
        3.3.4 温度的影响第38-40页
    3.5 催化剂的表征第40-45页
        3.5.1 N_2低温等温吸附和脱附第40-41页
        3.5.2 XRD第41-43页
            3.5.2.1 不同Mo负载量下催化剂XRD第41-42页
            3.5.2.2 反应前后6%Mo/HZSM-5(38)催化剂的XRD对照第42-43页
        3.5.3 NH_3-TPD第43-44页
        3.5.4 吡啶FT-IR第44-45页
        3.5.5 TG-DTA第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添加金属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7-65页
    4.1 实验部分第47-48页
    4.2 预碳化处理第48-49页
    4.3 添加各种金属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4.4 Co的添加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0-59页
        4.4.1 Co-Mo协同作用的进一步考证第50-51页
        4.4.2 预碳化处理第51-52页
        4.4.3 Co添加含量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2-55页
        4.4.4 添加Co以后空速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4.4.5 添加Co后温度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4.5 催化剂表征第59-64页
        4.5.1 NH_3-TPD第59-60页
        4.5.2 TG-DTA第60-61页
        4.5.3 XRD第61-63页
            4.5.3.1 添加不同Co含量的6%Mo/HZSM-5催化剂的XRD第61-62页
            4.5.3.2 添加Co后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对比第62-63页
        4.5.4 FT-IR第63-64页
        4.5.5 N_2低温等温吸附与脱附第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初步探讨第65-74页
    5.0 实验部分第65-66页
    5.1 再生介质第66-67页
    5.2 再生时间第67-68页
    5.3 再生气体空速第68-69页
    5.4 催化剂表征第69-72页
        5.4.1 再生前后6%Mo/HZSM-5催化剂XRD对照第69-70页
        5.4.2 NH_3-TPD第70-71页
        5.4.3 H_2-TPR第71-72页
        5.4.4 TG-DTA第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总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研究生工作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HVDC和FACTS的电力系统柔性潮流研究
下一篇:雌激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和DNMTs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