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1页 |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 第2章 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 2.1 传统GM(1,1)模型 | 第11-13页 |
| 2.1.1 传统GM(1,1)模型的理论知识 | 第11-12页 |
| 2.1.2 传统GM(1,1)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1.2.1 GM(1,1)模型背景值的优化 | 第12页 |
| 2.1.2.2 GM(1,1)模型灰导数的优化 | 第12-13页 |
| 2.1.2.3 GM(1,1)模型初始条件的优化 | 第13页 |
| 2.2 两类拓展模型---近非齐次GM模型和灰色Verhulst模型 | 第13-18页 |
| 2.2.1 近非齐次GM模型的理论知识 | 第13-15页 |
| 2.2.1.1 近非齐次GM模型的理论知识 | 第13-14页 |
| 2.2.1.2 近非齐次离散GM模型的理论知识 | 第14-15页 |
| 2.2.2 灰色Verhulst模型的理论知识 | 第15页 |
| 2.2.3 两类拓展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2.2.3.1 两类拓展模型背景值的优化 | 第16页 |
| 2.2.3.2 两类拓展模型灰导数的优化 | 第16-17页 |
| 2.2.3.3 两类拓展模型初始条件的优化 | 第17-18页 |
| 2.3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思想 | 第18-20页 |
| 2.3.1 离散化思想 | 第18页 |
| 2.3.2 直接建模思想 | 第18-20页 |
| 第3章 基于灰导数和预测系数优化的近非齐次GM模型 | 第20-25页 |
| 3.1 优化模型的推导和求解过程 | 第20-22页 |
| 3.2 新优化模型的应用 | 第22-23页 |
| 3.2.1 算例分析 | 第22-23页 |
| 3.2.2 实例应用比较 | 第23页 |
| 3.3 本章总结 | 第23-25页 |
| 第4章 基于直接建模的近非齐次GM模型及优化 | 第25-32页 |
| 4.1 近非齐次GM直接模型的建立 | 第25-28页 |
| 4.1.1 近非齐次GM直接模型灰导数的优化 | 第26页 |
| 4.1.2 近非齐次GM直接模型中参数的求解 | 第26-27页 |
| 4.1.3 近非齐次GM直接模型预测系数的优化 | 第27-28页 |
| 4.2 近非齐次GM直接模型性质--白化指数、系数重合性 | 第28-29页 |
| 4.3 新优化模型的应用 | 第29-31页 |
| 4.3.1 算例分析 | 第29-30页 |
| 4.3.2 应用实例比较 | 第30-31页 |
| 4.4 本章总结 | 第31-32页 |
| 第5章 基于直接建模的近非齐次离散GM模型的适用范围及其性质研究 | 第32-40页 |
| 5.1 模型构造 | 第32-36页 |
| 5.1.1 模型解的两大基本类型及适用范围 | 第34页 |
| 5.1.2 模型解的性质 | 第34-36页 |
| 5.1.3 模型初始条件的优化 | 第36页 |
| 5.2 模型建模精度比较 | 第36-38页 |
| 5.2.1 算例分析 | 第36-38页 |
| 5.2.2 实例应用比较 | 第38页 |
| 5.3 本章总结 | 第38-40页 |
| 第6章 基于直接建模的灰色Verhulst模型的组合优化 | 第40-47页 |
| 6.1 灰色Verhulst直接模型 | 第40页 |
| 6.2 灰色Verhulst直接模型的组合优化 | 第40-42页 |
| 6.2.1 灰色Verhulst直接模型背景值的优化 | 第40-41页 |
| 6.2.2 灰色Verhulst直接模型参数的优化 | 第41-42页 |
| 6.3 灰色Verhulst直接模型的性质---白化指数、系数重合性 | 第42-44页 |
| 6.4 灰色Verhulst直接模型的应用实例 | 第44-45页 |
| 6.5 本章总结 | 第45-4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47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