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城市垃圾填埋区域的现状研究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城市垃圾填埋区域的现状及问题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1.4.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2 城市填埋区域景观再造基础理论 | 第16-24页 |
2.1 城市垃圾填埋场与城市公园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城市垃圾填埋场 | 第16页 |
2.1.2 城市公园 | 第16-17页 |
2.2 垃圾填埋区域景观再造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7-19页 |
2.3 可持续景观再造理论 | 第19-22页 |
2.3.1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 第19-20页 |
2.3.2 恢复生态学 | 第20页 |
2.3.3 场所理论 | 第20-21页 |
2.3.4 文脉主义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国内外垃圾填埋区域景观建设案例分析 | 第24-52页 |
3.1 案例概述 | 第24-30页 |
3.1.1 泰利公园(THALIE PARK) | 第24-25页 |
3.1.2 纽约清泉公园 | 第25-27页 |
3.1.3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第27-29页 |
3.1.4 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 | 第29-30页 |
3.2 案例中杂填土类型 | 第30-31页 |
3.2.1 泰利公园中填埋物的组成分类 | 第30页 |
3.2.2 纽约清泉公园中填埋物的组成分类 | 第30-31页 |
3.2.3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中填埋物的组成分类 | 第31页 |
3.2.4 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中填埋物的组成分类 | 第31页 |
3.3 不同类型填埋物组成的景观设计 | 第31-50页 |
3.3.1 泰利公园景观设计 | 第31-37页 |
3.3.2 案例二纽约清泉公园景观设计 | 第37-40页 |
3.3.3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第40-45页 |
3.3.4 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 第45-50页 |
3.4 小结 | 第50-52页 |
4 城市垃圾填埋区域的景观再造理论研究 | 第52-62页 |
4.1 设计理念 | 第52-54页 |
4.1.1 融合多学科的景观设计理念 | 第52页 |
4.1.2 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 | 第52-53页 |
4.1.3 经济与社会价值理念 | 第53-54页 |
4.2 基础处理方式 | 第54-55页 |
4.2.1 基础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4.2.2 基础废弃物再生利用 | 第55页 |
4.3 主题定位与布局形式 | 第55-57页 |
4.3.1 主题定位 | 第55-56页 |
4.3.2 布局形式 | 第56-57页 |
4.4 基础景观要素 | 第57-60页 |
4.4.1 土壤再生恢复 | 第57-58页 |
4.4.2 水资源再生利用 | 第58页 |
4.4.3 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 第58-60页 |
4.5 城市景观绿地设计的美学意义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实践案例-文景山公园景观设计 | 第62-84页 |
5.1 项目基本概况 | 第62-64页 |
5.1.1 区位及设计范围 | 第62-63页 |
5.1.2 文景山公园景观建设区域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 | 第63-64页 |
5.2 景观设计 | 第64-82页 |
5.2.1 设计基础 | 第64-65页 |
5.2.2 主题定位及基本设计原则 | 第65页 |
5.2.3 填埋区域的景观基础设计 | 第65-66页 |
5.2.4 景观布局 | 第66-78页 |
5.2.5 道路系统 | 第78-80页 |
5.2.6 景观小品 | 第80页 |
5.2.7 生态净化 | 第80-81页 |
5.2.8 园林美学分析 | 第81-82页 |
5.3 类比案例 | 第82-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