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曲艺艺术论文

山西洪洞道情的传承与发展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4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第12-14页
        1.2.1 国内外学术动态第12-13页
        1.2.2 研究方法与步骤第13-14页
2 洪洞道情渊源小考第14-22页
    1 洪洞道教历史与洪洞道情形成发展的关联第15-16页
    2 洪洞道情戏与洪洞说唱道情的关联第16-18页
    3 洪洞道情戏与民间小调的关联第18页
    4 道腔之“腔”第18-19页
    5 结论第19-22页
3 明清——建国前的洪洞道情戏第22-30页
    3.1 班社传承第22-25页
        3.1.1 尉道士首创洪洞道情职业班第22页
        3.1.2 尹壁光甲道情职业班和南秦道情职业班第22-24页
        3.1.3 曹生道腔班第24-25页
    3.2 剧目解析第25-29页
        3.2.1 代表剧目《龙虎山》简析第26-28页
        3.2.2 代表剧目《小姑贤》简析第28-29页
    3.3 小结第29-30页
4 建国初期—1978年的洪洞道情第30-40页
    4.1 概况第30页
    4.2 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第30-36页
        4.2.1 概况第30-31页
        4.2.2 演职人员一览第31-33页
        4.2.3 青年道情剧团团长张月异第33-35页
        4.2.4 省级洪洞道情传承人陈白蛋第35-36页
    4.3 剧目解析第36-38页
        4.3.1 代表剧目《白毛女》简析第36-37页
        4.3.2 代表剧目《玉堂春》简析第37-38页
    4.4 小结第38-40页
5 1978年至今的洪洞道情第40-48页
    5.1 概况第40页
    5.2 道情剧团的演变第40-45页
        5.2.1 洪洞道情培训班第40-41页
        5.2.2 洪洞县文化馆艺术团道情演剧队第41页
        5.2.3 洪洞道情剧团第41-42页
        5.2.4 演职人员一览表第42-44页
        5.2.5 代表性艺人简介第44-45页
    5.3 剧目解析第45-46页
        5.3.1 代表剧目《苏三女儿回洪洞》简析第45页
        5.3.2 代表剧目《重台》简析第45-46页
    5.4 小结第46-48页
6 洪洞道情的艺术本体解读第48-68页
    6.1 唱词词体解析第48-52页
        6.1.1 九句四段体——高调、宫调第48-49页
        6.1.2 两句反复多段体——平调第49-50页
        6.1.3 八句三段体——高调耍孩儿、宫调耍孩儿、平调耍孩儿第50-52页
    6.2 唱腔音乐解析第52-61页
        6.2.1 高调第52-56页
        6.2.2 宫调第56-58页
        6.2.3 平调第58-61页
    6.3 曲牌音乐解析第61-64页
        6.3.1 乐队第61-63页
        6.3.2 曲牌第63-64页
    6.4 洪洞道情传统折子戏《送茶》解析第64-68页
7 对洪洞道情的展望与改革意见第68-74页
    7.1 概述第68页
    7.2 剧目和音乐的推陈出新第68-70页
        7.2.1 批判继承传统剧目,把移植和创作相结合第69-70页
        7.2.2 音乐上要进一步提升第70页
    7.3 舞美设计要紧跟时代,积极利用新生的科技手段第70-71页
    7.4 建设专业化的院团,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第71-72页
        7.4.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建设稳定的人才队伍第71-72页
        7.4.2 积极引进人才,拓宽洪洞道情的艺术道路第72页
    7.5 小结第72-74页
结语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芳香四羧酸MOFs的合成、结构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下一篇:山西泽州四弦书传承历史与说唱特征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