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4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8-3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9-24页 |
1.1.2 必要性 | 第24-29页 |
1.1.3 提出问题 | 第29-33页 |
1.2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2章 社会心理学与互联网社交应用研究综述 | 第34-75页 |
2.1 社会心理学有关人本需求的研究 | 第34-57页 |
2.1.1 中国古代有关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 第34-35页 |
2.1.2 西方社会心理学社交相关理论研究 | 第35-49页 |
2.1.3 国内社会心理学与需求理论研究 | 第49-57页 |
2.2 移动社交应用研究综述 | 第57-72页 |
2.2.1 追溯互联网APP的起源 | 第57-60页 |
2.2.2 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 | 第60-61页 |
2.2.3 移动互联网开启了全新的社交时代 | 第61-64页 |
2.2.4 移动互联网开启了全新的社交网络商业模式 | 第64-66页 |
2.2.5 移动社交应用设计研究方兴未艾 | 第66-7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3章 调查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75-109页 |
3.1 调研问卷的设计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3.2 基于社交需求研究的DPCF问卷模型 | 第76-79页 |
3.3 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 第79-108页 |
3.3.1 调研统计与分析 | 第79-107页 |
3.3.2 研究小结 | 第107-10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4章 基于社交需求的社交应用评估模型 | 第109-138页 |
4.1 社交网络模型研究 | 第109-118页 |
4.1.1 社交安全模型 | 第109-111页 |
4.1.2 社交幸福模型 | 第111-113页 |
4.1.3 社交网络价值方程式 | 第113-115页 |
4.1.4 社交关系算法 | 第115-116页 |
4.1.5 社交网络易用性与有用性 | 第116-118页 |
4.2 社交应用评估理论 | 第118-121页 |
4.2.1 访问控制评估 | 第118-119页 |
4.2.2 支付博弈评估 | 第119-121页 |
4.2.3 社交网络在线社会支持评估模型 | 第121页 |
4.3 社交应用评估模型的设计 | 第121-137页 |
4.3.1 SFT社交应用评估模型 | 第122-123页 |
4.3.2 SFT社交应用评估模型的验证实验 | 第123-134页 |
4.3.3 SFT社交应用评估模型的修改 | 第134-1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5章 基于评估模型的社交应用设计模式 | 第138-154页 |
5.1 社交应用产品设计模式 | 第138-153页 |
5.1.1 社交应用设计必须具备产品意识 | 第138-140页 |
5.1.2 基于评估模型的社交应用设计模式 | 第140-153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6章 SFT设计模型实证研究 | 第154-173页 |
6.1 实验设计 | 第154-163页 |
6.1.1 实验准备 | 第154页 |
6.1.2 实验过程 | 第154-157页 |
6.1.3 实验结果 | 第157-163页 |
6.2 实验分析 | 第163-167页 |
6.2.1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63-167页 |
6.2.2 实验结论 | 第1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6.4 本章附录(微讯APP主要页面设计原型) | 第168-173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73-176页 |
7.1 社交应用的设计方法有规律可循 | 第173-174页 |
7.1.1 基于社交理论的社交应用设计研究值得继续探索 | 第173页 |
7.1.2 SFT社交应用评估模型可以用来进行应用评测 | 第173-174页 |
7.1.3 SFT社交应用设计模型有效可行 | 第174页 |
7.2 社交应用和该类应用设计的未来 | 第174-176页 |
7.2.1 垂直社交应用还有成长空间 | 第174-175页 |
7.2.2 移动社交不会取代线下社交 | 第175-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