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结构振动控制 | 第13-15页 |
1.2.1 被动减振控制 | 第13-15页 |
1.2.2 主动控制和半主动减振控制 | 第15页 |
1.3. 高层隔震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研究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高层剪力墙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及微分方程建立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高层剪力墙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第20-23页 |
2.2.1 传统动力分析模型 | 第20-23页 |
2.2.2 建立考虑转动动能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23页 |
2.3 建立考虑转动动能的动力微分方程 | 第23-24页 |
2.4 动力微分方程求解 | 第24-30页 |
2.4.1 复模态求解方法 | 第24-28页 |
2.4.2 隔震层参数分析 | 第28-30页 |
2.5 大高宽比剪力墙隔震结构算例分析 | 第30-31页 |
2.6 小结 | 第31-34页 |
第3章 高宽比限值的简化公式推导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传统高宽比限值分析 | 第34-36页 |
3.3 传统方法推导高宽比限值的缺陷 | 第36-38页 |
3.4 考虑转动动能的高宽比限值推导 | 第38-41页 |
3.4.1 基本假定 | 第38页 |
3.4.2 高宽比限值的决定因素 | 第38页 |
3.4.3 高宽比限值推导 | 第38-41页 |
3.5 两种高宽比限值计算方法的对比 | 第41-42页 |
3.6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大高宽比高层剪力墙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44-66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试验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45-46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4.2.2 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4.3 模型设计 | 第46-48页 |
4.1.2 隔震层等效 | 第47-48页 |
4.4 试验方案 | 第48-53页 |
4.4.1 加载及测试方式 | 第48-51页 |
4.4.2 输入地震动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63页 |
4.5.1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53-55页 |
4.5.2 位移响应分析 | 第55-56页 |
4.5.3 隔震层滞回耗能反应分析 | 第56-57页 |
4.5.4 隔震层转动位移分析 | 第57-58页 |
4.5.5 隔震层转动位移与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4.5.6 隔震层受力分析 | 第60-62页 |
4.5.7 应变测试 | 第62-63页 |
4.6 小结 | 第63-66页 |
第5章 高层剪力墙隔震结构动力反应计算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隔震结构恢复力模型 | 第66-68页 |
5.3 动力反应数值计算方法 | 第68-74页 |
5.4 基于Bouc-wen模型和Newmark-β法的动力微分方程算法 | 第74-76页 |
5.5 变步长四-五阶龙格库塔法和Newmark-β法对比 | 第76-78页 |
5.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高层剪力墙隔震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 第80-88页 |
6.1 引言 | 第80页 |
6.2 试验结构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 第80-81页 |
6.3 大高宽比高层剪力墙结构抗倾覆性能分析 | 第81-86页 |
6.3.1 随峰值加速度变化隔震层首次失效时的高宽比 | 第81-82页 |
6.3.2 峰值加速度为0.3g时隔震层转动位移对高宽比的变化 | 第82页 |
6.3.3 不同高宽比下隔震层动力响应分析 | 第82-85页 |
6.3.4 特定隔震周期下隔震层动力响应分析 | 第85-86页 |
6.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7.1 结论 | 第88-89页 |
7.2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及工作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