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土壤侵蚀成因、现状与危害 | 第8-9页 |
·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环境放射性核素及其示踪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7)Cs和~(210)Pb_(ex)示踪技术原理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7)Cs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210)Pb_(ex)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137)Cs和~(210)Pb_(ex)分布特征 | 第15-2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16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16-18页 |
·野外资料搜集 | 第16-17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室处理 | 第17页 |
·土壤样品的测试 | 第17-18页 |
·背景值确定 | 第18-20页 |
·~(137)Cs背景值确定 | 第19页 |
·~(210)Pb_(ex)背景值确定 | 第19-20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137)Cs深度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 第20-21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210)Pb_(ex)深度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土壤侵蚀模型选择 | 第24-36页 |
·农耕地土壤侵蚀的~(137)Cs计算模型 | 第24-29页 |
·经验模型 | 第24页 |
·理论模型 | 第24-29页 |
·非农耕地土壤侵蚀的~(137)Cs计算模型 | 第29-31页 |
·经验模型 | 第29页 |
·理论模型 | 第29-31页 |
·农耕地土壤侵蚀的~(210)Pb_(ex)计算模型 | 第31-33页 |
·质量平衡模型 | 第31-32页 |
·稳定态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非农耕地土壤侵蚀的~(210)Pb_(ex)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137)Cs与~(210)Pb_(ex)模型的选择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土壤侵蚀速率的估算 | 第36-42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137)Cs土壤侵蚀速率 | 第36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210)Pb_(ex)土壤侵蚀速率 | 第36-37页 |
·两种核素示踪土壤侵蚀速率的比较 | 第37-38页 |
·~(137)Cs与~(210)Pb_(ex)双同位素示踪土壤侵蚀速率 | 第38-40页 |
·土壤侵蚀的分类分级 | 第38-39页 |
·~(137)Cs与~(210)Pb_(ex)复合土壤侵蚀速率 | 第39-40页 |
·土壤侵蚀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侵蚀速率关系分析 | 第40页 |
·坡度与土壤侵蚀速率关系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展望 | 第43-44页 |
·主要问题与不足 | 第43页 |
·今后的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