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西南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以贵州省为例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9页
        1.2.1 水资源脆弱性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2 喀斯特区水资源研究进展第16-19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页
    1.4 特色与创新第19-20页
        1.4.1 特色鲜明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集成特点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1-25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1-22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第21页
        2.1.2 地形地貌第21-22页
        2.1.3 气候第22页
        2.1.4 自然资源第22页
    2.2 社会经济概况第22-23页
    2.3 水资源概况第23-25页
3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第25-37页
    3.1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特征第25-26页
        3.1.1 储水蓄水能力低,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第25页
        3.1.2 季节性干旱频繁第25页
        3.1.3 工程性缺水突出第25页
        3.1.4 水环境和水质易受污染难治理第25-26页
    3.2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第26-37页
        3.2.1 气候变化第26-33页
        3.2.2 生态环境第33-34页
        3.2.3 社会经济第34-37页
4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实证研究第37-58页
    4.1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第37页
        4.1.1 系统性原则第37页
        4.1.2 代表性和科学性原则第37页
        4.1.3 易量化原则第37页
        4.1.4 可获取性原则第37页
    4.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贵州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第37-44页
        4.2.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第37-39页
        4.2.2 评价方法第39-40页
        4.2.3 评价结果第40-42页
        4.2.4 结果分析第42-44页
    4.3 基于GIS与RS的贵州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第44-56页
        4.3.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第44页
        4.3.2 评价方法第44-48页
        4.3.3 单要素水资源脆弱性结果第48-52页
        4.3.4 水资源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第52-53页
        4.3.5 结果分析第53-56页
    4.4 两种评价结果对比第56-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5 降低水资源脆弱性的对策与建议第58-62页
    5.1 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58-59页
        5.1.1 提高农业节水利用效率第58页
        5.1.2 提高工业节水利用效率第58页
        5.1.3 提高生活节水利用效率第58-59页
    5.2 推进水权交易机制,实施阶梯用水制度第59页
        5.2.1 推进水权交易机制第59页
        5.2.2 全面推行阶梯用水制度第59页
    5.3 完善水利工程的科学布局与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第59-60页
        5.3.1 在有条件的县域,力争建立一座中型水源工程第59页
        5.3.2 加大病害水库的防渗、加固力度,增大库容第59-60页
    5.4 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发挥科技支撑力第60-61页
        5.4.1 高效集雨集流技术第60页
        5.4.2 污水循环利用技术第60页
        5.4.3 水质保护与改善实用技术第60页
        5.4.4 适度开展云水资源的利用第60-61页
    5.5 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的监测与预警,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第61页
    5.6 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发挥森林水库和土壤水库作用第61-6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2-65页
    6.1 结论第62-63页
    6.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最优植被指标的锡林郭勒盟荒漠化评价研究
下一篇:中国西南典型城市扩展比较及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