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水资源脆弱性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 喀斯特区水资源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特色与创新 | 第19-20页 |
1.4.1 特色鲜明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集成特点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 第21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1.3 气候 | 第22页 |
2.1.4 自然资源 | 第22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2.3 水资源概况 | 第23-25页 |
3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25-37页 |
3.1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特征 | 第25-26页 |
3.1.1 储水蓄水能力低,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 | 第25页 |
3.1.2 季节性干旱频繁 | 第25页 |
3.1.3 工程性缺水突出 | 第25页 |
3.1.4 水环境和水质易受污染难治理 | 第25-26页 |
3.2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37页 |
3.2.1 气候变化 | 第26-33页 |
3.2.2 生态环境 | 第33-34页 |
3.2.3 社会经济 | 第34-37页 |
4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实证研究 | 第37-58页 |
4.1 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37页 |
4.1.1 系统性原则 | 第37页 |
4.1.2 代表性和科学性原则 | 第37页 |
4.1.3 易量化原则 | 第37页 |
4.1.4 可获取性原则 | 第37页 |
4.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贵州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 第37-44页 |
4.2.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 第37-39页 |
4.2.2 评价方法 | 第39-40页 |
4.2.3 评价结果 | 第40-42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3 基于GIS与RS的贵州喀斯特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 第44-56页 |
4.3.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 第44页 |
4.3.2 评价方法 | 第44-48页 |
4.3.3 单要素水资源脆弱性结果 | 第48-52页 |
4.3.4 水资源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52-53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4 两种评价结果对比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降低水资源脆弱性的对策与建议 | 第58-62页 |
5.1 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第58-59页 |
5.1.1 提高农业节水利用效率 | 第58页 |
5.1.2 提高工业节水利用效率 | 第58页 |
5.1.3 提高生活节水利用效率 | 第58-59页 |
5.2 推进水权交易机制,实施阶梯用水制度 | 第59页 |
5.2.1 推进水权交易机制 | 第59页 |
5.2.2 全面推行阶梯用水制度 | 第59页 |
5.3 完善水利工程的科学布局与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 第59-60页 |
5.3.1 在有条件的县域,力争建立一座中型水源工程 | 第59页 |
5.3.2 加大病害水库的防渗、加固力度,增大库容 | 第59-60页 |
5.4 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发挥科技支撑力 | 第60-61页 |
5.4.1 高效集雨集流技术 | 第60页 |
5.4.2 污水循环利用技术 | 第60页 |
5.4.3 水质保护与改善实用技术 | 第60页 |
5.4.4 适度开展云水资源的利用 | 第60-61页 |
5.5 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的监测与预警,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 第61页 |
5.6 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发挥森林水库和土壤水库作用 | 第61-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