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19-20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生态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21-35页 |
2.1 地方政府生态管理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地方政府 | 第21-22页 |
2.1.2 生态管理 | 第22-23页 |
2.1.3 地方政府生态管理 | 第23-24页 |
2.2 地方政府生态管理的理论依据及其应用性分析 | 第24-26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5-26页 |
2.3 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的网络治理 | 第26-35页 |
2.3.1 网络治理理论 | 第27-29页 |
2.3.2 网络治理理论与地方政府生态管理的逻辑关联 | 第29-31页 |
2.3.3 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网络治理模式的构建 | 第31-35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生态管理发展中的迷雾:矛盾博弈的困境 | 第35-46页 |
3.1 公用地悲剧——地方政府生态管理的“霍布斯丛林” | 第35-39页 |
3.1.1 地方政府间的破坏性竞争 | 第35-37页 |
3.1.2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局限 | 第37-38页 |
3.1.3 跨区域环境协调机构的乏力 | 第38-39页 |
3.2 智猪博弈——中央与地方间的“激励不兼容” | 第39-42页 |
3.2.1 地方政府“经济人”属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俘获效应 | 第39-40页 |
3.2.2 “晋升锦标赛”和监督乏力产生的激励效应 | 第40-41页 |
3.2.3 行为短期化和财政压力的放大效应 | 第41-42页 |
3.3 集体行动的逻辑——地方政府的“孤岛”效应 | 第42-46页 |
3.3.1 信息公开机制的不健全 | 第43-44页 |
3.3.2 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乏 | 第44-45页 |
3.3.3 生态NGO发展不充分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国外政府生态管理的模式构建:经验借鉴 | 第46-51页 |
4.1 国外有代表性的政府生态管理模式 | 第46-48页 |
4.1.1 德国的“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模式 | 第46-47页 |
4.1.2 加拿大的“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模式 | 第47页 |
4.1.3 奥地利、芬兰的“政府首脑亲自抓”模式 | 第47-48页 |
4.2 国外政府生态管理对我国的经验和启示 | 第48-51页 |
4.2.1 强化合作治理和合作型信任关系 | 第48-49页 |
4.2.2 培育自治组织良性发展 | 第49页 |
4.2.3 唤醒公民精神与公民意识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反思与展望 | 第51-58页 |
5.1 走向共赢:构建地方政府跨区域生态合作机制 | 第51-53页 |
5.1.1 加强区域利益协调和合作机制 | 第51-52页 |
5.1.2 构建统一有效的生态管理体制 | 第52页 |
5.1.3 建立跨区域性环境管理机构 | 第52-53页 |
5.2 权力与责任:搭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的制度框架 | 第53-55页 |
5.2.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机制 | 第53-54页 |
5.2.2 倡导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 第54-55页 |
5.2.3 构建生态财政调控体系 | 第55页 |
5.3 合作治理:形成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的善治局面 | 第55-58页 |
5.3.1 加强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 | 第55-56页 |
5.3.2 逐步完善公众环境参与机制 | 第56-57页 |
5.3.3 充分发挥生态NGO的作用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一 | 第66-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