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椿属的研究
前言 | 第7-8页 |
1香椿属植物系统学研究历史 | 第8-16页 |
2香椿属与近缘属的关系 | 第16-17页 |
3香椿属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学特性 | 第17-21页 |
3.1 香椿属的地理分布 | 第17-19页 |
3.2 生态学特性 | 第19-21页 |
4中国香椿属植物叶部微形态特征研究 | 第21-2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4.2 观察结果 | 第21-22页 |
4.3 讨论与分析 | 第22-23页 |
5香椿属花粉形态研究 | 第23-2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5.2 观察结果 | 第23-24页 |
5.3 香椿属花粉形态特征分种检索表 | 第24页 |
5.4 讨论与分析 | 第24-25页 |
6香椿属果实特征的初步研究 | 第25-27页 |
6.1 材料 | 第25页 |
6.2 观察结果 | 第25-26页 |
6.3 分析与讨论 | 第26-27页 |
7用电导法测定香椿属植物的抗寒性 | 第27-29页 |
7.1 供试材料及仪器 | 第27页 |
7.2 方法步骤 | 第27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7.4 小结 | 第28-29页 |
8中国香椿属的分类学性状 | 第29-32页 |
8.1 生活习性 | 第29页 |
8.2 小枝 | 第29页 |
8.3 叶部形态 | 第29页 |
8.4 花部形态 | 第29-30页 |
8.5 果实 | 第30页 |
8.6 幼苗 | 第30-31页 |
8.7 木材 | 第31-32页 |
9中国香椿属的整理 | 第32-41页 |
10香椿与金华香椿苗期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的研究 | 第41-49页 |
10.1 试验地自然条件 | 第41页 |
10.2 种子来源 | 第41页 |
10.3 整地作床与播种 | 第41页 |
10.4 出土苗木的形态特征 | 第41-42页 |
10.5 苗木年生长规律 | 第42-49页 |
10.5.1 一年生播种苗年生长情况 | 第42页 |
10.5.1.1 香椿苗的生长情况 | 第42页 |
10.5.1.2 金华香椿苗木生长情况 | 第42页 |
10.5.2 二年生留圃苗和移栽苗苗木年生长规律 | 第42-49页 |
10.5.2.1 香椿留圃苗苗高生长规律 | 第42-43页 |
10.5.2.2 金华香椿留圃苗苗高生长规律 | 第43页 |
10.5.2.3 金华香椿移栽苗苗高生长规律 | 第43页 |
10.5.2.4 苗高生长规律的年变化 | 第43-48页 |
10.5.2.5 讨论 | 第48-49页 |
11香椿及金华香椿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 第49-52页 |
11.1 果实的采摘与处理 | 第49页 |
11.2 整地、作床 | 第49页 |
11.3 繁殖方式 | 第49-50页 |
11.4 苗期管理 | 第50-51页 |
11.5 苗木移植 | 第51-52页 |
12香椿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52-57页 |
12.1 香椿的营养成分 | 第52-54页 |
12.1.1 香椿嫩叶、芽的营养成分 | 第52页 |
12.1.2 香椿老叶的营养成分 | 第52-53页 |
12.1.3 香椿籽油的营养成分 | 第53-54页 |
12.2 香椿的活性成分 | 第54页 |
12.3 药用价值 | 第54页 |
12.4 木材 | 第54-55页 |
12.5 食用香椿的加工利用 | 第55-56页 |
12.6 其它用途 | 第56-57页 |
13总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图版及其说明 | 第6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