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1 课题研究的原因 | 第7-8页 |
1.1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7页 |
1.2 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江南古典园林的建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 第7-8页 |
1.3 无锡寄畅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 第8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缺憾 | 第8-9页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8页 |
2.2 研究中的所存在的缺憾 | 第8-9页 |
4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4.1 江南园林 | 第9页 |
4.2 中国山水画 | 第9-10页 |
4.3 绘画美 | 第10页 |
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5.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5.2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6 课题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江南古典园林中绘画意境形成背景与原因 | 第12-19页 |
1.1 中国山水画和江南古典园林概述 | 第12-16页 |
1.1.1 中国山水画和江南古典园林产生背景 | 第12-13页 |
1.1.2 中国山水画和江南古典园林发展轨迹 | 第13-15页 |
1.1.3 中国山水画和江南古典园林的联系 | 第15-16页 |
1.2 江南古典园林中绘画意境的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1.2.1 独特的地域性 | 第16页 |
1.2.2 文人造园 | 第16-17页 |
1.2.3 江南园林成为绘画创作的重要素材 | 第17-18页 |
1.3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无锡寄畅园概述 | 第19-29页 |
2.1 寄畅园的历史由来 | 第19-21页 |
2.1.1 从凤谷行窝到“寄畅山水阴” | 第19页 |
2.1.2 声名鹊起,盛极一时 | 第19-20页 |
2.1.3 盛极而衰,屡遭兵祸 | 第20-21页 |
2.2 无锡寄畅园独特的地域性 | 第21-24页 |
2.2.1 无锡的社会文化积淀 | 第21-22页 |
2.2.2 寄畅园的社会文化积淀 | 第22-24页 |
2.3 无锡本土山水画派对寄畅园影响 | 第24-25页 |
2.3.1 无锡本土山水画派对绘画艺术的主要贡献 | 第24-25页 |
2.3.2 无锡本土山水画派对无锡寄畅园的影响 | 第25页 |
2.4 无锡寄畅园与其他古典园林试比较 | 第25-28页 |
2.4.1 苏州拙政园与无锡寄畅园试比较 | 第26-27页 |
2.4.2 北京谐趣园与无锡寄畅园试比较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寄畅园中绘画美的营造手法 | 第29-51页 |
3.1 绘画美的营造理念 | 第29-33页 |
3.1.1 “意在笔先”的造园理念 | 第29-30页 |
3.1.2 “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 | 第30-31页 |
3.1.3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造园理念 | 第31-33页 |
3.2 绘画美的物质性烘托 | 第33-45页 |
3.2.1 建筑美感与园林化 | 第34-37页 |
3.2.2 水的美感与理水赏云 | 第37-41页 |
3.2.3 山的美感与叠山品石 | 第41-43页 |
3.2.4 花木的栽植与其美感 | 第43-45页 |
3.3 绘画美的精神烘托 | 第45-49页 |
3.3.1 人文底蕴 | 第45-48页 |
3.3.2 雅集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寄畅园中绘画美的体现 | 第51-66页 |
4.1 构图之美 | 第51-56页 |
4.1.1 空间布局艺术 | 第51-53页 |
4.1.2 借景艺术 | 第53-54页 |
4.1.3 藏景露景艺术 | 第54-56页 |
4.2 线条之美 | 第56-60页 |
4.2.1 形态美的飞檐翘角 | 第56-57页 |
4.2.2 节奏韵律的廊与桥 | 第57-58页 |
4.2.3 似无还有的曲折路径 | 第58-60页 |
4.3 色彩之美 | 第60-63页 |
4.3.1 调和与对比的青砖黛瓦 | 第60-62页 |
4.3.2 多样与统一的四季植被 | 第62-63页 |
4.4 意境之美 | 第63-65页 |
4.4.1 以小见大 | 第63-64页 |
4.4.2 声光色影 | 第64-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江南古典园林中绘画美的营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66-72页 |
5.1 绘画美意境的营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局限性与启示 | 第66-69页 |
5.1.1 绘画美意境的营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局限性 | 第66-67页 |
5.1.2 绘画美意境的营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启示 | 第67-69页 |
5.2 绘画意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第69-71页 |
5.3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一:寄畅园历史变迁图 | 第79-81页 |
附录二:寄畅园楹联与景题统计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