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锅圈岩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4页 |
2.1 自然条件 | 第15-17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5-16页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16-17页 |
2.2 地貌条件 | 第17-18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9-21页 |
2.4.1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4.2 地震 | 第20-21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2.6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4页 |
第3章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24-33页 |
3.1 基于 GIS 数据确定泥石流要素 | 第24-30页 |
3.1.1 形成区 | 第26页 |
3.1.2 流通区 | 第26-27页 |
3.1.3 堆积区 | 第27页 |
3.1.4 成因分析 | 第27-30页 |
3.2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 第30-31页 |
3.2.1 水源条件 | 第30页 |
3.2.2 泥石流物源条件 | 第30页 |
3.2.3 泥石流物源补给特征 | 第30-31页 |
3.3 流体特征 | 第31-33页 |
3.3.1 堆积物容重 | 第31-32页 |
3.3.2 泥石流流体容重 | 第32-33页 |
第4章 泥石流运动和动力特征 | 第33-38页 |
4.1 流速 | 第33-34页 |
4.2 流量 | 第34-35页 |
4.3 泥石流过程总量 | 第35页 |
4.4 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总量 | 第35-36页 |
4.5 泥石流整体冲击力 | 第36页 |
4.6 泥石流最大冲起高度 | 第36-37页 |
4.7 泥石流的弯道超高 | 第37-38页 |
第5章 泥石流易发程度和危险性评价 | 第38-43页 |
5.1 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 | 第38-40页 |
5.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40-42页 |
5.3 泥石流危害性及危险区预测 | 第42-43页 |
第6章 泥石流防治方案及岩土参数取值 | 第43-48页 |
6.1 泥石流防治方案 | 第43页 |
6.2 岩土参数的确定 | 第43-45页 |
6.2.1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 第43-44页 |
6.2.2 各地基土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 | 第44-45页 |
6.3 各岩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 第45-46页 |
6.4 治理工程地基基础评价 | 第46-47页 |
6.4.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 | 第46页 |
6.4.2 地基基础评价 | 第46-47页 |
6.5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价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