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26页 |
1 鸡球虫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球虫疫苗的种类 | 第9-10页 |
·DNA 疫苗在球虫领域中的研究 | 第10-14页 |
2 鸡的黏膜免疫 | 第14-18页 |
·鸡的的肠道免疫系统 | 第15-17页 |
·鸡的黏膜免疫的特点 | 第17页 |
·黏膜免疫的机制 | 第17-18页 |
3 DNA 疫苗微球化技术 | 第18-21页 |
·微球化技术 | 第19-20页 |
·微球疫苗的释放 | 第20-21页 |
4 口服DNA 疫苗微球的研究 | 第21-25页 |
·口服DNA 疫苗的优越性 | 第21页 |
·口服DNA 疫苗的常用载体材料 | 第21-22页 |
·口服DNA 疫苗的制备 | 第22-23页 |
·微球型口服DNA 疫苗的小肠吸收 | 第23页 |
·影响微球吸收的因素 | 第23-24页 |
·提高微球吸收率的方法 | 第24页 |
·体内外免疫效果的评价 | 第24页 |
·展望 | 第24-25页 |
5 存在问题 | 第25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3-1E 重组质粒PLGA 微球制备方法的研究 | 第26-38页 |
1 引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材料 | 第26-28页 |
·方法 | 第28-31页 |
3 结果 | 第31-36页 |
·质粒DNA 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不同条件对PLGA 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PLGA 微球形态观察 | 第32-33页 |
·疫苗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33页 |
·微球中重组质粒的完整性 | 第33-34页 |
·微球模拟胃液中的释放 | 第34页 |
·微球模拟肠液中的释放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口服3-1E 重组质粒PLGA 微球的体内评价 | 第38-49页 |
1 引言 | 第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免疫用DNA 疫苗 | 第38页 |
·引物 | 第38页 |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38-39页 |
·试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 | 第40页 |
·质粒疫苗的稀释 | 第40页 |
·雏鸡分组与免疫 | 第40页 |
·给药方案 | 第40-41页 |
·样品采集 | 第41页 |
·各组织总DNA 的提取 | 第41-42页 |
·鸡体内各种组织中3-1E 基因的检测 | 第42页 |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检测 | 第42-43页 |
·间接ELISA 检测血清中IgG 含量 | 第43页 |
3 结果 | 第43-47页 |
·总基因组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第43页 |
·pcDNA3-1E 在雏鸡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43-45页 |
·血清中IgG 含量变化结果 | 第45-46页 |
·MTT 法检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不同方式接种DNA 疫苗免疫效果的比较 | 第49-56页 |
1 引言 | 第4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疫苗 | 第49页 |
·试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49-5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 | 第50页 |
·试验分组及免疫方案 | 第50-51页 |
·给药方案 | 第51页 |
·接种卵囊 | 第51页 |
·抗球虫效果判定 | 第51-52页 |
·微球稳定性试验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54页 |
·接种卵囊后的临床表现 | 第52页 |
·增重影响 | 第52-53页 |
·十二指肠内容物卵囊数及十二指肠病变值变化 | 第53-54页 |
·抗球虫指数 | 第54页 |
·微球稳定性试验 | 第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