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矿区米动条件下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标准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1.2.1 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 | 第8-9页 |
| 1.2.2 地质因素对承载能力影响的机理研究 | 第9-11页 |
| 1.2.3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实际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 1.3.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2 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 第14-44页 |
| 2.1 地质环境抗扰动能力 | 第14-36页 |
| 2.1.1 构造介质数值模拟分析 | 第14-27页 |
| 2.1.2 构造界面数值模拟分析 | 第27-30页 |
| 2.1.3 构造形态数值模拟分析 | 第30-34页 |
| 2.1.4 构造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 第34-36页 |
| 2.2 煤矿区自然生态环境 | 第36-42页 |
| 2.2.1 数字模拟实验 | 第37-39页 |
| 2.2.2 相似模拟实验 | 第39-4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3 地质环境承载力分级评价标准 | 第44-59页 |
| 3.1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页 |
| 3.2.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依据 | 第44-47页 |
| 3.3 定量指标取值与定性指标量化 | 第47-57页 |
| 3.3.1 构造介质 | 第48-54页 |
| 3.3.2 构造形态 | 第54-55页 |
| 3.3.3 构造界面 | 第55页 |
| 3.3.4 构造应力 | 第55-56页 |
| 3.3.5 矿区水资源条件 | 第56-57页 |
| 3.3.6 土地利用类型指数 | 第57页 |
| 3.4 分级评价标准 | 第57-5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4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方法 | 第59-65页 |
| 4.1 优化评价指标 | 第59-61页 |
| 4.2.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方法 | 第61-64页 |
| 4.2.1 确定核心指标的权重 | 第62-63页 |
| 4.2.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63-6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5 典型煤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 第65-76页 |
| 5.1 下石节煤矿评价 | 第65-69页 |
| 5.1.1 下石节煤矿地质环境 | 第65-66页 |
| 5.1.2 下石节煤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 第66-69页 |
| 5.2 王石凹煤矿评价 | 第69-72页 |
| 5.2.1 王石凹煤矿地质环境 | 第69-70页 |
| 5.2.2 王石凹煤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 第70-72页 |
| 5.3 评价区地质环境变化 | 第72-7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