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钢箱梁正交异性板的疲劳损伤加固技术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钢箱梁正交异性板抗疲劳损伤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1.2.1 钢箱梁正交异性板疲劳问题 | 第17-18页 |
1.2.2 国内外正交异性板加固技术 | 第18-20页 |
1.2.3 FRP纤维布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钢箱梁疲劳损伤无损检测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疲劳裂纹常规无损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1.3.2 HIROX三维显微无损检测技术 | 第22-24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钢箱梁正交异性板疲劳损伤加固时机研究 | 第25-50页 |
2.1 研究思路与试验目标 | 第25页 |
2.2 节段式未加固试件疲劳试验设计 | 第25-35页 |
2.2.1 未加固试验件制作 | 第25-27页 |
2.2.2 材料性能与静力试验 | 第27-29页 |
2.2.3 未加固疲劳试验设计 | 第29-31页 |
2.2.4 HIROX图像数据采集 | 第31-33页 |
2.2.5 试验主要仪器与装置 | 第33-35页 |
2.3 未加固对比试件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2.3.1 试验现象综合描述 | 第35-37页 |
2.3.2 加劲肋荷载-位移曲线比对 | 第37页 |
2.3.3 母材荷载-应变曲线比对 | 第37-40页 |
2.3.4 未加固试验件裂纹形貌比对 | 第40-42页 |
2.4 正交异性板抗疲劳加固时机确定 | 第42-49页 |
2.4.1 基于颜色空间的裂纹检测方法 | 第42-44页 |
2.4.2 有效真值裂纹提取方法 | 第44-47页 |
2.4.3 加固时机特征点确定 | 第47-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钢箱梁正交异性板抗疲劳加固方法与试验研究 | 第50-94页 |
3.1 钢箱梁加固维修方案选择 | 第50-51页 |
3.1.1 钢箱梁加固维修一般方法 | 第50页 |
3.1.2 FRP纤维布加固维修技术 | 第50-51页 |
3.2 疲劳试验方案设计 | 第51-57页 |
3.2.1 加固试验件制作 | 第51-55页 |
3.2.2 FRP材料性能 | 第55-56页 |
3.2.3 疲劳加固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3.3 试验过程与现象描述 | 第57-69页 |
3.3.1 CFRP纤维布加固试验件 | 第57-62页 |
3.3.2 C/GFRP纤维布加固试验件 | 第62-67页 |
3.3.3 裂纹焊合法加固试验件 | 第67-69页 |
3.4 加固试件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90页 |
3.4.1 母材应变 | 第69-81页 |
3.4.2 纤维布应变 | 第81-86页 |
3.4.3 加劲肋挠度 | 第86-90页 |
3.5 试验结果汇总 | 第90-93页 |
3.5.1 裂纹萌生与发展 | 第90-91页 |
3.5.2 试验件刚度退化 | 第91-92页 |
3.5.3 加固效果与时机分析 | 第92-9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章 抗疲劳加固的节段式钢箱梁热点应力分析 | 第94-126页 |
4.1 钢箱梁热点应力分析方法 | 第94-98页 |
4.1.1 热点应力定义与分类 | 第94-96页 |
4.1.2 热点应力计算确定方法 | 第96-98页 |
4.2 抗疲劳加固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98-107页 |
4.2.1 FRP纤维布加固模型建立 | 第98-99页 |
4.2.2 裂纹焊合法加固模型建立 | 第99-100页 |
4.2.3 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05页 |
4.2.4 热点应力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105-107页 |
4.3 多层FRP纤维布加固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107-125页 |
4.3.1 多层FRP纤维布加固模型建立 | 第107-109页 |
4.3.2 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9-120页 |
4.3.3 热点应力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120-12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5.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126-127页 |
5.2 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