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富营养化水体概述 | 第12-14页 |
1.3 水体富营养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粉煤灰的形成过程及其理化性质 | 第17-20页 |
1.4.1 粉煤灰的形成过程 | 第17页 |
1.4.2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 第17-19页 |
1.4.3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 第19-20页 |
1.5 粉煤灰资源化综合利用现状 | 第20-21页 |
1.6 粉煤灰吸附氨氮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7 粉煤灰改性方法综述 | 第27-29页 |
1.8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9页 |
1.9 本课题研究路线 | 第29-31页 |
第2章 改性粉煤灰的制备 | 第31-42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1-32页 |
2.3 原材料的准备 | 第32页 |
2.4 测定方法与测定项目 | 第32-33页 |
2.5 氨氮浓度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6.1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34-35页 |
2.6.2 微波改性粉煤灰(MFA,Microwaved Fly Ash)的制备 | 第35-36页 |
2.6.3 热改性粉煤灰(HFA,Heated Fly Ash)的制备 | 第36-37页 |
2.6.4 化学饱和改性粉煤灰(M M FA,Double-Modified Fly Ash)的制备 | 第37-39页 |
2.6.5 改性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2.6.6 综合改性粉煤灰(MMMFA,Microwaved Double-Modified Fly Ash)的制备 | 第40-42页 |
第3章 综合改性粉煤灰(MMMFA)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吸附 | 第42-50页 |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42-43页 |
3.2 吸附剂的制备 | 第43页 |
3.3 计算方式 | 第43-44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5 综合改性粉煤灰(MMMFA)的释放 | 第45-46页 |
3.6 单因子影响吸附累加实验 | 第46-48页 |
3.6.1 灰水比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2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3.6.3 粒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7 磷的存在对MMMFA吸附氨氮的影响 | 第48-50页 |
3.7.1 MMMFA对磷浓度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7.2 磷的存在对MMMFA吸附氨氮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4章 综合改性粉煤灰(MMMFA)吸附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动力学研究 | 第50-58页 |
4.1 等温吸附模型 | 第50-51页 |
4.1.1 Langmuir模型 | 第50-51页 |
4.1.2 Freund lich模型 | 第51页 |
4.1.3 Temkin模型 | 第51页 |
4.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4.2.1 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 第51页 |
4.2.2 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 第51-52页 |
4.3 等温吸附模型模拟 | 第52-55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52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4.3.3 等温模拟 | 第53-55页 |
4.4 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 | 第55-58页 |
4.4.1 模拟对象 | 第55页 |
4.4.2 模拟过程 | 第55页 |
4.4.3 模拟结果 | 第55-5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