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缩略语表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1 杨梅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 杨梅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1 抗氧化活性 | 第17-18页 |
1.2.2 抗炎症和抗过敏活性 | 第18-19页 |
1.2.3 抗癌活性 | 第19-20页 |
1.2.4 抗糖尿病活性 | 第20-21页 |
1.2.5 止泻、抑菌活性 | 第21-22页 |
1.2.6 其他活性 | 第22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不同杨梅品种采后品质比较 | 第24-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1.2.1 硬度测定 | 第25页 |
2.1.2.2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第25-26页 |
2.1.2.3 色差测定和CIRG值计算 | 第26页 |
2.1.2.4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测定 | 第26页 |
2.1.2.5 总酚、总花青苷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1.3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2.1 不同杨梅品种果实基本指标分析 | 第27-28页 |
2.2.2 不同品种杨梅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与含量比较 | 第28-33页 |
2.2.3 不同品种杨梅果实总酚、总花青苷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杨梅果肉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 第37-46页 |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1 样品液的制备 | 第38页 |
3.2.2 黄酮类化合物HPLC和LC-MS分析 | 第38-39页 |
3.2.3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3.1 杨梅果肉黄酮类化合物HPLC检测和LC-MS鉴定 | 第39-40页 |
3.3.2 不同品种杨梅果肉黄酮组分定性定量 | 第40-45页 |
3.4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杨梅果肉黄酮类化合物降糖活性评价 | 第46-54页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4.2.1 杨梅果肉粗提物的制备 | 第47页 |
4.2.2 葡萄糖消耗实验 | 第47-48页 |
4.2.3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4.3.1 不同杨梅品种果肉粗提物促进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效应 | 第48-50页 |
4.3.2 金丝桃苷、杨梅苷促进HepG2葡萄糖消耗的效应 | 第50-51页 |
4.3.3 杨梅果肉粗提物与金丝桃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杨梅果肉粗提物降脂作用研究 | 第54-62页 |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5.2.1 小鼠分组 | 第55-56页 |
5.2.2 实验处理 | 第56页 |
5.2.3 血清制备 | 第56页 |
5.2.4 血脂的测定 | 第56-57页 |
5.2.5 空腹血糖的测定和口服糖耐量的测定 | 第57页 |
5.3 试验数据处理 | 第57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5.4.1 小鼠体重的变化 | 第57-58页 |
5.4.2 受试小鼠形态学指标的变化 | 第58页 |
5.4.3 受试小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58-59页 |
5.4.4 受试小鼠口服糖耐量的变化 | 第59-60页 |
5.4.5 受试小鼠空腹血糖的变化 | 第60-61页 |
5.5 讨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小结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