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2.1 自我伤害行为 | 第14-18页 |
2.1.1 自我伤害行为概述 | 第14-15页 |
2.1.2 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1.3 自我伤害行为的动机和功能 | 第17-18页 |
2.1.4 发展性自伤和病理性自伤 | 第18页 |
2.2 情绪敏感性 | 第18-25页 |
2.2.1 BPD与情绪敏感性 | 第18-19页 |
2.2.2 情绪敏感性的测量 | 第19-20页 |
2.2.3 关于BPD的面部情绪敏感性的研究 | 第20-23页 |
2.2.4 情绪状态和情绪反应敏感性 | 第23-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28页 |
3.1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 | 第25-26页 |
3.2 研究内容和假设的提出 | 第26-28页 |
4. 研究一 正常情绪状态下自伤大学生的情绪敏感性 | 第28-3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4.2.1 被试 | 第28-29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9-31页 |
4.2.3 实验程序 | 第31页 |
4.2.4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32-38页 |
4.3.1 自我报告情绪状态基本信息 | 第32页 |
4.3.2 正确识别阈限的结果 | 第32-35页 |
4.3.3 情绪识别正确率的结果 | 第35-38页 |
5. 研究二 负性情绪对自伤大学生情绪敏感性的影响 | 第38-4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5.2.1 被试 | 第38-39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9页 |
5.2.3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5.2.4 统计方法 | 第40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40-45页 |
5.3.1 主观情绪报告表结果 | 第40-41页 |
5.3.2 正确识别阈限的结果 | 第41-42页 |
5.3.3 正确识别准确率的结果 | 第42-45页 |
6. 讨论 | 第45-50页 |
6.1 自伤大学生的情绪敏感性 | 第45-47页 |
6.1.1 自伤大学生在正确识别面孔情绪阈限上的分析 | 第45-46页 |
6.1.2 自伤大学生在面孔情绪正确识别率上的分析 | 第46-47页 |
6.2 负性情绪对自伤大学生情绪敏感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7.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50-52页 |
7.1 研究的贡献 | 第50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8.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一 | 第57-60页 |
附录二 | 第60-61页 |
附录三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