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阐释与重构——《韩非子》研究新论 | 第1-2页 |
目录 | 第2-4页 |
内容提要 | 第4-5页 |
英文提要 | 第5页 |
序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韩非思想中的兵学因素 | 第9-29页 |
第一节 计合与爱用的统一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正与奇的辩证统一 | 第12-16页 |
第三节 信与诈的统一 | 第16-18页 |
第四节 释(释人任事)与任(知人善任)的统一 | 第18-22页 |
第五节 赏与罚的统一 | 第22-25页 |
第六节 分与合的统一 | 第25-26页 |
第七节 纵横之说 | 第26-28页 |
第八节 附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政策创新与政治革新——《鬼谷子》与《韩非子》比较研究 | 第29-42页 |
第一节 鬼谷精髓 | 第29-35页 |
第二节 两可之辨 | 第35-39页 |
第三节 韩非的弱点 | 第39-42页 |
第三章 《韩非子》正义行政思想概论 | 第42-72页 |
第一节 行政契约论 | 第42-46页 |
第二节 “术”的正义行政新内涵 | 第46-51页 |
第三节 非暴力抵抗及良心拒绝 | 第51-58页 |
第四节 公共领域权力的封建化(僵化)危险 | 第58-65页 |
第五节 理想的内部原则,抑或乌托邦? | 第65-72页 |
第四章 《韩非子.难四》“或曰”二作者考——兼论孔、孟、荀、韩革命理论的异同 | 第72-79页 |
第五章 韩非哲学思想简论 | 第79-107页 |
第一节 法家叙论 | 第79-86页 |
第二节 韩非哲学思想叙论 | 第86-104页 |
第三节 附论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韩非子》对《淮南子》的影响——兼论《韩非子》与早期儒家思想的关系 | 第107-119页 |
第七章 《春秋》(《左传》)、《史记》、《韩非子》历史解释话语类型的若干比较 | 第119-134页 |
第一节 梁启超倡导的现代史学及其对我国早期史书评价的意义 | 第119-122页 |
第二节 知识型与解释学话语理论 | 第122-127页 |
第三节 《春秋》、《左传》、《韩非子》、《史记》的解释话语类型比较 | 第127-134页 |
第八章 《韩非子》善本考辩 | 第134-145页 |
第九章 《韩非子》“参伍”研究 | 第145-150页 |
征引文献 | 第150-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0页 |
后记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