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0 绪论第10-19页
    0.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0.2.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0.2.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4页
        0.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3页
        0.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3-14页
    0.4 研究内容安排和论文框架第14-17页
        0.4.1 研究内容安排第14-16页
        0.4.2 论文框架图第16-17页
    0.5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页
        0.5.1 研究思路第17页
        0.5.2 研究方法第17页
    0.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7-19页
        0.6.1 论文的创新点第17-18页
        0.6.2 论文的不足第18-19页
1 理论基础阐述第19-22页
    1.1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第19页
    1.2 工业区位理论第19-20页
    1.3 竞争经济理论第20页
    1.4 新经济地理理论第20页
    1.5 中心-外围理论第20-22页
2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第22-31页
    2.1 金融集聚的内涵第22页
    2.2 金融集聚的动因第22-24页
        2.2.1 空间外部性第22-23页
        2.2.2 信息的经济地理特性第23页
        2.2.3 规模经济第23-24页
    2.3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第24-29页
        2.3.1 金融极化效应第24-28页
        2.3.2 金融扩散效应第28-29页
    2.4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数理推导第29-31页
3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描述第31-37页
    3.1 我国各省市经济增长现状第31-32页
    3.2 我国金融业集聚现状第32-33页
    3.3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现状第33-34页
    3.4 各省市金融主要行业集聚的现状第34-37页
        3.4.1 各省市银行业集聚情况第34-35页
        3.4.2 各省市保险业集聚情况第35-36页
        3.4.3 各省市证券业集聚情况第36-37页
4 我国金融集聚水平的测度第37-48页
    4.1 金融集聚测度指标的确立原则第37页
        4.1.1 科学性原则第37页
        4.1.2 可行性原则第37页
        4.1.3 全面性原则第37页
    4.2 指标体系测度分析方法第37-38页
    4.3 金融集聚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8-40页
        4.3.1 经济水平的衡量第38-39页
        4.3.2 金融业发展水平的衡量第39页
        4.3.3 非经济因素的衡量第39-40页
    4.4 我国各省市金融集聚的因子分析第40-48页
        4.4.1 数据来源与选取第40页
        4.4.2 各省市经济水平的测度第40-42页
        4.4.3 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第42-44页
        4.4.4 各省市金融集聚程度的综合测定第44-48页
5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8-57页
    5.1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第48-51页
        5.1.1 个体固定效应的确定第48-50页
        5.1.2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第50-51页
    5.2 威尔逊模型分析第51-55页
    5.3 主要结论第55-57页
6 推动金融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第57-60页
    6.1 以中心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57-58页
    6.2 以金融产业机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58页
    6.3 以高水平专业人才交流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58页
    6.4 以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帕金森病剂末现象易感性的研究
下一篇: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