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1. 1 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问题及人们的态度 | 第15-16页 |
1. 2 关于温室效应与研究状况 | 第16-25页 |
1. 2. 1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 第16-19页 |
1. 2. 2 关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 | 第19-20页 |
1. 2. 3 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 2. 3. 1 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 | 第20-22页 |
1. 2. 3. 2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22-23页 |
1. 2. 3. 3 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确实非常大 | 第23-25页 |
1. 3 本工作背景与目的 | 第25-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与能源利用相关的主要温室气体 | 第29-38页 |
2. 1 能源系统中的主要温室气体 | 第29-33页 |
2. 1. 1 二氧化碳 | 第29-31页 |
2. 1. 2 甲烷 | 第31-32页 |
2. 1. 3 氧化亚氮 | 第32-33页 |
2. 2 主要温室气体的全球可变暖效能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生命周期评价/分析方法 | 第38-51页 |
3. 1 引言 | 第38-41页 |
3. 2 定义 | 第41-42页 |
3. 3 方法论 | 第42-43页 |
3. 3. 1 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3. 4 生命周期分析的运用过程简要介绍 | 第43-50页 |
3. 4. 1 概述 | 第43-44页 |
3. 4. 2 目标和范围的界定 | 第44-45页 |
3. 4. 3 LCA结果的表述 | 第45-46页 |
3. 4. 4 清单分析 | 第46页 |
3. 4. 5 数据的收集和计算程序 | 第46-47页 |
3. 4. 6 生命周期评价的实际应用 | 第47-48页 |
3. 4. 7 生命周期评价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我国燃煤电厂和核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1-73页 |
4. 1 研究范围 | 第51-53页 |
4. 1. 1 研究方法及能源链的定义 | 第51-52页 |
4. 1. 2 本工作使用的主要单位、换算系数和缩写符号 | 第52-53页 |
4. 1. 2. 1 换算系数与名词解释 | 第52-53页 |
4. 2 煤电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研究计算 | 第53-55页 |
4. 2. 1 所涉及的主要建筑材料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3-55页 |
4. 2. 1. 1 水泥 | 第54-55页 |
4. 2. 1. 2 碳钢 | 第55页 |
4. 2. 1. 3 不锈钢 | 第55页 |
4. 2. 1. 4 铜 | 第55页 |
4. 3 煤电链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5-60页 |
4. 3. 1 煤开采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6页 |
4. 3. 2 煤洗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6-57页 |
4. 3. 3 煤自燃 | 第57页 |
4. 3. 4 发电用煤运输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7-59页 |
4. 3. 5 电厂建设安装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9页 |
4. 3. 6 电厂运行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59页 |
4. 3. 7 燃煤链温室气体总排放系数 | 第59-60页 |
4. 4 讨论 | 第60-61页 |
4. 5 我国核电链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61-62页 |
4. 6 研究方法与对象 | 第62-63页 |
4. 7 核电链中主要相关材料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63-64页 |
4. 7. 1 铝材 | 第63-64页 |
4. 7. 2 核燃料消耗 | 第64页 |
4. 8 各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64-67页 |
4. 8. 1 建设环节 | 第64-66页 |
4. 8. 1. 1 铀矿开采和冶炼 | 第64页 |
4. 8. 1. 2 铀转化、浓缩以及元件制造 | 第64-65页 |
4. 8. 1. 3 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期间 | 第65页 |
4. 8. 1. 4 电站建设 | 第65-66页 |
4. 8. 2 生产环节 | 第66-67页 |
4. 9 我国核电链温室气体总排放系数 | 第67-69页 |
4. 10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水电链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73-109页 |
5. 1 中国水力发展简况 | 第73页 |
5. 2 水电能链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环节 | 第73-74页 |
5. 3 与建造大坝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 | 第74-75页 |
5. 4 水库中生物体等产生的温室气体 | 第75-100页 |
5. 4. 1 实验方案 | 第77-80页 |
5. 4. 1. 1 实验地点的选择 | 第77-78页 |
5. 4. 1. 2 水电站简介 | 第78-79页 |
5. 4. 1. 3 水库库区简介 | 第79-80页 |
5. 4. 1. 4 实验现场简介 | 第80页 |
5. 4. 2 水体CH4和CO2排放测定方法 | 第80-83页 |
5. 4. 2. 1 引言 | 第80-81页 |
5. 4. 2. 2 箱技术 | 第81-82页 |
5. 4. 2. 3 箱的尺寸和数量 | 第82页 |
5. 4. 2. 4 采样箱结构和密闭性、吸附性检验 | 第82-83页 |
5. 4. 3 采样方法及样品的收集和储存 | 第83-84页 |
5. 4. 4 样品分析流程 | 第84-85页 |
5. 4. 5 数据处理方法及测量结果 | 第85-94页 |
5. 4. 5. 1 数据处理 | 第85-86页 |
5. 4. 5. 2 采样点的选择 | 第86-87页 |
5. 4. 5. 3 测理结果与分析 | 第87-94页 |
5. 4. 6 使用静态箱法带来的问题及可行的克服办法 | 第94页 |
5. 4. 7 箱法测量误差来源及消除办法 | 第94-97页 |
5. 4. 7. 1 物理和生物的扰动 | 第95页 |
5. 4. 7. 2 温度影响 | 第95页 |
5. 4. 7. 3 浓度影响 | 第95-96页 |
5. 4. 7. 4 采样点扰动 | 第96-97页 |
5. 4. 8 采样布点与数据分析误差 | 第97-98页 |
5. 4. 9 我国南方大中型水库产生的温室气体 | 第98-100页 |
5. 5 与水电站运行相关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 第100页 |
5. 6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6页 |
5. 6. 1 结论 | 第100-101页 |
5. 6. 2 讨论 | 第101-106页 |
5. 6. 2. 1 模型和误差估算 | 第101-102页 |
5. 6. 2. 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2-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我国三种能源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 | 第109-116页 |
6. 1 引言 | 第109页 |
6. 2 我国三种能源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分析 | 第109-111页 |
6. 3 国际上对能源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 | 第111-112页 |
6. 4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 第112-113页 |
6. 5 总结与讨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6-123页 |
7. 1 主要结论 | 第116-118页 |
7. 1. 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能源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的有力工具 | 第116页 |
7. 1. 2 我国三种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 第116-117页 |
7. 1. 3 核电是二十一世纪的洁净能源 | 第117-118页 |
7. 2 讨论 | 第118-122页 |
7. 2. 1 风险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价的特征比较 | 第118页 |
7. 2. 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优点 | 第118-119页 |
7. 2. 3 水体温室气体排放 | 第119-120页 |
7. 2. 4 在考虑能源链温室气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3页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部分工作 | 第123-124页 |
附录LCA在实际运用中对个环节的分析与实例计算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