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8-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 文献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方面 | 第9-11页 |
2. 学生管理现状研究方面 | 第11-13页 |
3.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关系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 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第15-19页 |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 第15页 |
(二)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内涵 | 第15-16页 |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朔源 | 第15-16页 |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界定 | 第16页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 人类生态学 | 第16-17页 |
2. 人类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互动关系 | 第19-22页 |
(一)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 | 第19-20页 |
1.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管理活力 | 第19页 |
2.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效力 | 第19页 |
3.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开拓学生管理方向 | 第19-20页 |
(二)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 第20-22页 |
1. 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塑造有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 第20页 |
2. 管理理念和教导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校园行为文化的提升 | 第20页 |
3. 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 | 第20-22页 |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以广州S职业学院为例 | 第22-30页 |
(一) 广州S职业学院概况 | 第22页 |
(二) 广州S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1. 广州S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 第22-23页 |
2. 广州S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运行机制 | 第23-24页 |
(三)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实困境 | 第24-30页 |
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以至学生管理根基不扎实 | 第24-25页 |
2. 对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消极懈怠现象严重 | 第25-26页 |
3. 对学校制度文化认知的片面以至学生管理者的职业倦怠明显 | 第26-28页 |
4. 缺乏“以人为本”的行为方式评价体系 | 第28-30页 |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困境的原因 | 第30-34页 |
(一) 投资者的“经济效益”理念弱化了学生管理的物质文化投入 | 第30页 |
(二) 对学生的认识偏差削弱了学生的情感价值等精神文化需求 | 第30-31页 |
1. 对学生文化修养水平的认识不足 | 第30-31页 |
2. 对学生执行力理解不够 | 第31页 |
(三) 校园核心制度文化建设不全抑制了学生管理者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1. 校训的认识模糊性导致管理者融入环境欠佳 | 第31页 |
2. 学生管理队伍考核制度片面化工作流于形式 | 第31-32页 |
(四) 机械式的行为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管理的方式创新 | 第32-34页 |
1. 不规范的工作方式阻塞了学生管理的信息沟通渠道 | 第32页 |
2. 趋同化的学生培育体系忽视了学生行为方式的个体差异 | 第32-34页 |
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效路径 | 第34-40页 |
(一) 布置生态物质文化校园,牢固学生管理载体 | 第34-35页 |
1. 加大投入,打造富有品味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布局 | 第34页 |
2. 设施配置突出“生态理念” | 第34-35页 |
(二) 转变理念,丰富学校对学生情感的植入点 | 第35-36页 |
1. 改变服务态度,树立“以生为本” | 第35页 |
2. 设置校园精神文明展示厅 | 第35页 |
3. 以管理创新为核心,优化柔性情感管理模式 | 第35页 |
4. 创建良好的网络舆论宣传,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 第35-36页 |
5. 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36页 |
6. 让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于“阳光下” | 第36页 |
(三) 认知高职院校职业特点,健全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1. 建立传帮带制度 | 第36-37页 |
2. 设立班级导师制,构建系部融合的作战团队 | 第37页 |
3. 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 第37页 |
(四) 创新校园行为方式文化,激活学生管理氛围 | 第37-40页 |
1. 通过学生社团双圈层结构的构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角色 | 第38页 |
2. 建立具有教育意义的学校网络交流平台 | 第38页 |
3. 丰富校园活动凝聚学院归属感 | 第38页 |
4. 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提高管理的渗透力 | 第38-39页 |
5. 利用校园党建、团建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