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4-31页 |
| 第一章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的理论资源 | 第31-60页 |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 | 第31-37页 |
| 一、从政治经济批判到文化批判 | 第32-34页 |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主题表述 | 第34-37页 |
| 第二节 现代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 第37-47页 |
| 一、传统哲学对生活世界的遗忘 | 第37-40页 |
| 二、现代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 第40-47页 |
| 第三节 哲学审美化思潮的影响 | 第47-60页 |
| 一、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审美自觉 | 第47-55页 |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化倾向 | 第55-60页 |
| 第二章 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及其现代境遇的分析和揭示 | 第60-74页 |
| 第一节 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基本理解 | 第60-67页 |
| 一、日常生活的概念 | 第61-64页 |
| 二、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征 | 第64-67页 |
| 第二节 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问题 | 第67-74页 |
| 一、现代世界的文化问题 | 第68-70页 |
| 二、日常生活的异化 | 第70-74页 |
| 第三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想内涵 | 第74-101页 |
|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内涵 | 第74-81页 |
| 一、艺术是摆脱异化的试金石 | 第74-77页 |
| 二、审美是对不幸意识的征服 | 第77-81页 |
| 第二节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 第81-90页 |
| 一、把握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性” | 第81-85页 |
| 二、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存在之域 | 第85-90页 |
|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总体的人的生成 | 第90-101页 |
| 一、总体性的概念 | 第90-93页 |
| 二、人的总体性 | 第93-98页 |
|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总体性生成的催化剂 | 第98-101页 |
| 第四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途径 | 第101-127页 |
| 第一节 文学介入日常生活 | 第101-109页 |
| 一、文学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 第102-105页 |
| 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化反思 | 第105-109页 |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召唤奇迹 | 第109-115页 |
| 一、奇迹形式的提出 | 第110-112页 |
| 二、奇迹力量的艺术化变革 | 第112-115页 |
|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微观化突围 | 第115-127页 |
| 一、节庆与日常生活 | 第115-120页 |
| 二、休闲与日常生活 | 第120-127页 |
| 第五章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评析 | 第127-151页 |
| 第一节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的影响 | 第127-135页 |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对西方审美化思潮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中国审美化思潮的影响 | 第131-135页 |
| 第二节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135-143页 |
| 一、有助于拓展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 第136-138页 |
| 二、为解决当代中国文化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 第138-143页 |
| 第三节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的限度 | 第143-151页 |
| 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的西方特性 | 第144-147页 |
| 二、审美化的乌托邦倾向 | 第147-151页 |
| 结语 | 第151-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 致谢 | 第165-1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