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关于金融效率的内涵及测度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关于区域金融效率地区差距的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3 关于金融效率地区差距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4 总体评价 | 第13-14页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金融效率的内涵及判断标准 | 第17-22页 |
2.1 区域金融效率的内涵 | 第17-20页 |
2.1.1 金融效率内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2 区域金融内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3 区域金融效率内涵的界定 | 第20页 |
2.2 区域金融效率的判断标准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金融效率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3.1 区域金融效率现状的分析指标 | 第22-23页 |
3.2 中国区域金融效率的现状 | 第23-27页 |
3.2.1 储蓄动员效率的现状 | 第23-24页 |
3.2.2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 | 第24-26页 |
3.2.3 资金运用效率的现状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中国区域金融效率的测度 | 第28-37页 |
4.1 区域金融效率测度方法的说明 | 第28-32页 |
4.1.1 常用效率评价方法的简介 | 第28-29页 |
4.1.2 本文选取的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4.1.3 DEA模型介绍 | 第30-32页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4.2.1 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4.3 中国区域金融效率的测度与统计性描述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中国区域金融效率的地区差距及其分解 | 第37-45页 |
5.1 Dagum基尼系数方法介绍 | 第37-38页 |
5.2 中国区域金融效率的总体差距及演变态势 | 第38-39页 |
5.3 中国区域金融效率地区差距的分解 | 第39-43页 |
5.3.1 我国金融效率区域内差距的演变态势 | 第39-40页 |
5.3.2 我国金融效率区域间差距的演变态势 | 第40-41页 |
5.3.3 我国金融效率地区差距贡献程度的演变态势 | 第41-43页 |
5.4 中国区域金融效率地区差距的成因分析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6.1 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宏观经济政策 | 第45页 |
6.2 培育多元化金融生态体系 | 第45-46页 |
6.3 规范区域金融发展环境 | 第46-47页 |
6.3.1 打造可靠的金融市场信用环境 | 第46页 |
6.3.2 规范金融市场法律环境 | 第46页 |
6.3.3 建立有效的金融人才培养流通机制 | 第46-47页 |
6.4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 第47-48页 |
6.4.1 实施中西部金融倾斜政策 | 第47页 |
6.4.2 发展中西部地区特色金融 | 第47页 |
6.4.3 培育中西部地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